

主殿的梁雕比门口的要更精美和繁复,只是因为殿内焚燃的香火,给那些金灿灿的雕刻上又镀了一层薰染的效果。

1978 年,凤山寺被列为新加坡的国家古迹,现在看到的凤山寺是在 2006 年至 2010 年重新修复后的状态,当时还请了北京故宫博物馆的专家来指导修复。

凤山寺现在归南安公司管理,旁边就是南安会馆,在广场的侧面还专门给土地公留了一席之地。

龛虽小,但供奉不会落下。

对南安祖先的祭奠。

在游客如织的克拉码头附近,有一座百年古庙-保赤宫,也就是陈氏宗祠,它始建于1876年,由陈笃生之子陈金钟和陈金声之子陈明水合力组织创建,为的是团结宗亲,排难解纷,还曾经是所学校。1974年新加坡政府把他列为古迹保留后,保赤宫便开始全面开放给公众及游客参观。

陈氏宗祠为什么被定名为“保赤宫”呢?四千多年前,中国五帝时代的舜帝,即陈姓宗亲的老祖宗,是一位英明的圣君、杰出的贤人。“保”是保护,“赤”是初生儿,引申其意谓之保护老百姓。宗祠因此被冠上“保赤” 二字,以表扬舜帝爱民如子的赤诚之心。至于 “宫” 字的采用,则另有典故。宗祠的设立是以团结宗亲为目的,然而,这在英殖民时期是很敏感的,所以有鉴于当时的局势,宗祠遂以 “宫” 命名。取其神庙之意,便可掩人耳目。


门廊的盘龙石柱和青龙白虎石雕。

保赤宫的牌匾上还有两面小镜子,驱邪。


两边的雕梁看似一样,还是有细微的差别,下面是中国传统的人物故事。

庭院中的风水池,后面就是主殿了


主殿供奉的是开漳圣王。
开漳圣王,陈元光(657-711年),字廷炬,号龙湖,唐朝时期大臣,归德将军陈政之子。681年,成为漳州历史上的首位刺史,治闽有方,使当年的荒蛮之地闽南经济文化有了巨大的发展。景云二年(711年),加号怀化大将军,讨伐潮州贼寇,战死沙场,追赠临漳郡侯,谥号忠毅。成为闽台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尊号“开漳圣王”。


主殿两侧墙上的浮雕非常漂亮,在新加坡很少见的样式。

主殿后面就是宗祠了,里面放着陈氏家族的名人牌位。

这里不让拍照,我在网上找了一张,作为舜帝的后代,这里不光是陈氏的宗祠,还将同为舜帝后代的姚、虞、胡、袁、田、孙、陆等姓都纳入进来。

除了主殿供奉的开漳圣王,侧殿还供奉其他神明,并且都标好了参拜顺序。






保赤宫外墙,僻静的角落,隐藏着陈氏的历史和信仰。

后港斗母宫是新加坡最古老的九皇爷庙,据碑文记载,其香火来自马来西亚的槟城。槟城香港巷斗母宫是当地九皇爷香火的发源地,已有百多年的历史。十九世纪中期,东南亚的锡矿业迅速发展,英殖民政府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招募大量劳工。九皇信仰的传入相信同这些劳工有密切的关系。当时医疗条件差,常常发生流行疾疫,民间传说吃九皇斋可以消灾解厄。 所以当疾病的恐慌袭来时,人们纷纷祈求神明的护佑,九皇信仰会就这样流传开来。据槟城香港巷斗母宫的现任第四代庙祝邱保旺回忆,听前辈们说,槟城的九皇香火是由来自中国福建的船主和水手带来的,从此落地生根,而且香火远播四方。


斗母宫正门,主体建筑面积并不大,要不是耀眼的黄色背景和广阔的前门广场,这座寺庙实在是太不起眼了。但里面供奉的神明却非常的丰富和全面。

这是供奉的众神排列图,从佛教、道教到民间信仰,基本常见的神明都在列。

正殿,那副对联是最有意思的,据说念作“日昍(xuan)精华龙里羡,月朋浪荡定乾坤”。
从斗母宫的建筑形式和庙里的对联来看,九皇信仰的形成应该和当时反清复明的秘密帮会-洪门帮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九皇庆典中,种种仪式都被认为与洪门帮会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如身穿素衣即表示为已故的洪门领袖披麻戴孝(有说为郑成功,有说为鲁王,也有人说是为自缢的明思宗朱由检,绑黄裤带和黄手带代表明朝皇帝之色);捧香炉在海(河)边迎送九皇,即洪门会传说,洪门前五祖发现一只白锭香炉,底有“反清复明”四字;对联中的一个日至四个日、一个月至四个月,暗示明朝的“明”字。有了这副对联,可以肯定斗母宫里的九皇大帝绝不是天上指示方位的北斗星,也不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九皇,它是洪门会谋求反清复明的保护神,和歃血为盟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