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殿的梁雕比門口的要更精美和繁複,只是因為殿內焚燃的香火,給那些金燦燦的雕刻上又鍍了一層薰染的效果。

1978 年,鳳山寺被列為新加坡的國家古蹟,現在看到的鳳山寺是在 2006 年至 2010 年重新修復後的狀態,當時還請了北京故宮博物館的專家來指導修復。

鳳山寺現在歸南安公司管理,旁邊就是南安會館,在廣場的側面還專門給土地公留了一席之地。

龕雖小,但供奉不會落下。

對南安祖先的祭奠。

在遊客如織的克拉碼頭附近,有一座百年古廟-保赤宮,也就是陳氏宗祠,它始建於1876年,由陳篤生之子陳金鐘和陳金聲之子陳明水合力組織創建,為的是團結宗親,排難解紛,還曾經是所學校。1974年新加坡政府把他列為古蹟保留後,保赤宮便開始全面開放給公眾及遊客參觀。

陳氏宗祠為什麼被定名為「保赤宮」呢?四千多年前,中國五帝時代的舜帝,即陳姓宗親的老祖宗,是一位英明的聖君、傑出的賢人。「保」是保護,「赤」是初生兒,引申其意謂之保護老百姓。宗祠因此被冠上「保赤」 二字,以表揚舜帝愛民如子的赤誠之心。至於 「宮」 字的採用,則另有典故。宗祠的設立是以團結宗親為目的,然而,這在英殖民時期是很敏感的,所以有鑒於當時的局勢,宗祠遂以 「宮」 命名。取其神廟之意,便可掩人耳目。


門廊的盤龍石柱和青龍白虎石雕。

保赤宮的牌匾上還有兩面小鏡子,驅邪。


兩邊的雕梁看似一樣,還是有細微的差別,下面是中國傳統的人物故事。

庭院中的風水池,後面就是主殿了


主殿供奉的是開漳聖王。
開漳聖王,陳元光(657-711年),字廷炬,號龍湖,唐朝時期大臣,歸德將軍陳政之子。681年,成為漳州歷史上的首位刺史,治閩有方,使當年的荒蠻之地閩南經濟文化有了巨大的發展。景雲二年(711年),加號懷化大將軍,討伐潮州賊寇,戰死沙場,追贈臨漳郡侯,諡號忠毅。成為閩台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尊號「開漳聖王」。


主殿兩側牆上的浮雕非常漂亮,在新加坡很少見的樣式。

主殿後面就是宗祠了,裡面放著陳氏家族的名人牌位。

這裡不讓拍照,我在網上找了一張,作為舜帝的後代,這裡不光是陳氏的宗祠,還將同為舜帝後代的姚、虞、胡、袁、田、孫、陸等姓都納入進來。

除了主殿供奉的開漳聖王,側殿還供奉其他神明,並且都標好了參拜順序。






保赤宮外牆,僻靜的角落,隱藏著陳氏的歷史和信仰。

後港斗母宮是新加坡最古老的九皇爺廟,據碑文記載,其香火來自馬來西亞的檳城。檳城香港巷斗母宮是當地九皇爺香火的發源地,已有百多年的歷史。十九世紀中期,東南亞的錫礦業迅速發展,英殖民政府從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招募大量勞工。九皇信仰的傳入相信同這些勞工有密切的關係。當時醫療條件差,常常發生流行疾疫,民間傳說吃九皇齋可以消災解厄。 所以當疾病的恐慌襲來時,人們紛紛祈求神明的護佑,九皇信仰會就這樣流傳開來。據檳城香港巷斗母宮的現任第四代廟祝邱保旺回憶,聽前輩們說,檳城的九皇香火是由來自中國福建的船主和水手帶來的,從此落地生根,而且香火遠播四方。


斗母宮正門,主體建築面積並不大,要不是耀眼的黃色背景和廣闊的前門廣場,這座寺廟實在是太不起眼了。但裡面供奉的神明卻非常的豐富和全面。

這是供奉的眾神排列圖,從佛教、道教到民間信仰,基本常見的神明都在列。

正殿,那副對聯是最有意思的,據說念作「日昍(xuan)精華龍里羨,月朋浪蕩定乾坤」。
從斗母宮的建築形式和廟裡的對聯來看,九皇信仰的形成應該和當時反清復明的秘密幫會-洪門幫有著密切的聯繫。在九皇慶典中,種種儀式都被認為與洪門幫會有千絲萬縷的關聯。如身穿素衣即表示為已故的洪門領袖披麻戴孝(有說為鄭成功,有說為魯王,也有人說是為自縊的明思宗朱由檢,綁黃褲帶和黃手帶代表明朝皇帝之色);捧香爐在海(河)邊迎送九皇,即洪門會傳說,洪門前五祖發現一隻白錠香爐,底有「反清復明」四字;對聯中的一個日至四個日、一個月至四個月,暗示明朝的「明」字。有了這副對聯,可以肯定斗母宮裡的九皇大帝絕不是天上指示方位的北斗星,也不是中國上古時代的九皇,它是洪門會謀求反清復明的保護神,和歃血為盟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