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的穆罕默德蘇丹路(Mohamed Sultan Road)的一堆現代建築中,坐落著一座清幽、古雅的百年寺廟-鳳山寺,由中國福建省南安縣移民修建。鳳山寺原址建於1836年,位於丹戎巴葛的青山亭,1907年,該土地被政府徵用,用於直落亞逸灣的填海工程,寺廟遷至現在的地址,並從1908年開始重建,1913年完工,專門供奉廣澤尊王。

鳳山寺坐北朝南,背山望海,雖然現在已經被周圍的高樓大廈擋住了海景,但其建於高台之上,地勢較高,仍可感受其坐落于山的氣勢。

寺門正門,兩根石雕柱子上雕刻著龍和八仙塑像,屋脊和屋檐有剪黏裝飾與石膏浮雕,尤以二龍戲珠的浮雕為特色,剪黏紋飾是中國南方傳統藝術,用小件彩瓷創作人物、花卉、樹葉等形象。

鳳山寺是典型的福建寺廟建築風格,鍍金的雕梁畫柱顯得貴氣十足,而精美的雕刻則體現著工匠的高超技藝。屋檐下的梁雕採用的是「對場作」,兩邊各不相同的雕飾風格,比拼才藝的同時又呈現了文化的多元。
鳳山寺主奉廣澤尊王,廣澤尊王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一位神明,本名郭忠福,福建泉州南安人,生於後唐同光年間,誕辰為二月廿二,居住於郭山腳下,是唐朝汾陽王郭子儀的後裔,父名郭亮,母名林素娘,皆受僱於楊姓地主。郭忠福從小十分孝順,為楊家放羊,但七歲喪父,家境貧寒,無錢買地安葬,而楊家請了一位風水大師遷祖墳時怠慢了風水大師,於是風水大師將風水寶地告知了善良的郭忠福以安葬父親。
郭忠福將父親的遺骨葬在吉地之後,就和母親離開了楊家,搬到福建泉州南安詩山落腳。16歲那年,他上鳳凰山砍柴,坐化在一棵古藤上。在他去世後經常顯靈,村人有求必應,人們便為他建起郭山廟,由於山勢如鳳,又稱為鳳山寺,至今千多年。其坐化時右腿盤起、左腿下垂的形象也成為了後人紀念他的塑造形象。






門檐下精美的雕刻


兩支立柱上的龍門和禹門,魚躍龍門後成為龍,龍躍禹門後是化為神仙?

牌匾上的精美雕刻。



「對場作」 一邊的雕刻圖案



另一邊,高下自有每個人來判斷吧






兩塊石板上刻畫的是八仙的形象,這個手藝水平就真的比不上上面的梁雕了。



寺門分三組雙葉門,正門上繪有鳳凰,側門繪有門神,門後是祭壇。

進門後是個小的四方庭院,從兩側的亭廊進入主殿。

主殿,正上方懸掛「廣澤尊王」牌匾。


晨鐘暮鼓是中國寺廟的傳統,這裡沒有單獨的鐘樓和鼓樓,於是在正殿的檐廊下各懸掛一鍾一鼓。

正中的主奉廣澤尊王

一側供奉城隍爺

另一側供奉玄天上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