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为比达达利公园主持开幕仪式。(图:魏凤琴)

本地最新的休闲景点比达达利公园正式开放。
公园位于比达达利新镇内,面积达13公顷,占新镇总面积的一成,由建屋发展局、国家公园局、公用事业局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打造。这也是建屋局至今同其他政府机构联合开辟的公园中,面积最大的。
比达达利公园的设计灵感来自经典儿童故事《小熊维尼》中的百亩森林。团队保留了比达达利原有的树林和乡村风情,并融入了独特的绿色空间、沼泽、溪流等大自然元素,让访客仿佛置身于百亩森林。
为鼓励人们深入探索和享受大自然,公园里开辟了5.2公里的步道,并设置了观景台、观景棚和凉亭等,让访客近距离接触自然生态。访客也可在全长1.6公里、贯穿整个比达达利区的绿色长廊享受大自然美景。

贯穿整个比达达利区的绿色长廊。(图:国家公园局)
公园里还有占地4.4公顷的林地(woodland),里头种植了300多棵树,包括移植的香灰莉、垂叶榕等,把原有的开阔草地变成了茂盛的林区。

占地4.4公顷的林地。(图:国家公园局)
占地两千平方米的沼泽地除了是双栖动物、鸟类和昆虫的栖息地,也是自然的储水和排水系统。沼泽地分成高、低两区,在暴雨时会吸收和储存雨水,减缓地表径流,让水渗入地下。多余的雨水会从高沼泽区流到低沼泽区,最终流进阿卡夫湖。此外,沼泽地中的植物还可以过滤污染物,有助于改善水质。

沼泽地除了是双栖动物、鸟类和昆虫的栖息地,也是自然的储水和排水系统。(图:魏凤琴)
横跨沼泽地的是一条80米长的栈道,让访客能赏鸟看蜻蜓。

横跨沼泽地的栈道。(图:魏凤琴)
当局还特别建造一座长100米、宽19米的陆桥,衔接比达达利公园和毗邻占地一公顷的山丘公园(hillock park),让居民可在桥上或山丘公园观鸟。其中,陆桥近七成的空间特意划为绿色空间,种植了精心挑选的花灌木和乔木,让蝴蝶和鸟类能在两片绿地之间穿梭。

衔接比达达利公园和山丘的陆桥。(图:国家公园局)
国家公园局园林发展副处长佘鸿明说,当局在规划这座公园时,特别注重动植物生态,尽可能保留主要树木、山丘等鸟儿可栖息的空间。
“比达达利公园的设计仍然保留其候鸟地标的特色,并拥有各种栖息地,包括林地、开阔的树林、草原和沼泽地。游客也可以在探索林地时欣赏鸟类。林地的树木环绕,以便常驻鸟类和候鸟寻求庇护所、造巢和觅食的地方。”
考虑到公园所在地是候鸟迁徙途中的休息站,园内一些大树之间建有20米高的“猛禽巢”,让白腹海雕、栗鸢等猛禽在新树冠成型前有栖息地。

20米高的“猛禽巢”。(图:国家公园局)
建屋局设计发展司司长徐振华说,这些都是当局同新加坡自然学会合作的成果。
“我们和新加坡自然学会密切合作,向他们了解这里自然的地形和生态环境。他们的意见和反馈也成为我们设计这座工作的重要考量,让我们尽可能可以保护这里的一些自然林地和自然生态环境。”
此外,公园还有各种游乐设施与空间,如让小孩进行探索游戏的探险乐园、广阔的草坪让访客野餐和游戏等。

探险乐园。(图:国家公园局)
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在比达达利公园的开幕礼上说,公园还将融入比达达利丰富的文化遗产元素,包括将迁移到公园东部的比达达利纪念园。
李智陞说,预计纪念园将在明年上半年完工,保留了不同宗教信仰往生者的墓碑,墓园的旧大门和门柱也会移到纪念园。
此外,访客接下来还可在衔接公园和兀里地铁站的文化走道,通过故事板了解比达达利的丰富历史。文化走道将从今年第四季起逐步完工。

原有的阿裕尼路上段被改建成文化走道,让访客了解比达达利的丰富历史。(图:国家公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