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為比達達利公園主持開幕儀式。(圖:魏鳳琴)

本地最新的休閒景點比達達利公園正式開放。
公園位於比達達利新鎮內,面積達13公頃,占新鎮總面積的一成,由建屋發展局、國家公園局、公用事業局和國家文物局聯合打造。這也是建屋局至今同其他政府機構聯合開闢的公園中,面積最大的。
比達達利公園的設計靈感來自經典兒童故事《小熊維尼》中的百畝森林。團隊保留了比達達利原有的樹林和鄉村風情,並融入了獨特的綠色空間、沼澤、溪流等大自然元素,讓訪客仿佛置身於百畝森林。
為鼓勵人們深入探索和享受大自然,公園裡開闢了5.2公里的步道,並設置了觀景台、觀景棚和涼亭等,讓訪客近距離接觸自然生態。訪客也可在全長1.6公里、貫穿整個比達達利區的綠色長廊享受大自然美景。

貫穿整個比達達利區的綠色長廊。(圖:國家公園局)
公園裡還有占地4.4公頃的林地(woodland),裡頭種植了300多棵樹,包括移植的香灰莉、垂葉榕等,把原有的開闊草地變成了茂盛的林區。

占地4.4公頃的林地。(圖:國家公園局)
占地兩千平方米的沼澤地除了是雙棲動物、鳥類和昆蟲的棲息地,也是自然的儲水和排水系統。沼澤地分成高、低兩區,在暴雨時會吸收和儲存雨水,減緩地表徑流,讓水滲入地下。多餘的雨水會從高沼澤區流到低沼澤區,最終流進阿卡夫湖。此外,沼澤地中的植物還可以過濾污染物,有助於改善水質。

沼澤地除了是雙棲動物、鳥類和昆蟲的棲息地,也是自然的儲水和排水系統。(圖:魏鳳琴)
橫跨沼澤地的是一條80米長的棧道,讓訪客能賞鳥看蜻蜓。

橫跨沼澤地的棧道。(圖:魏鳳琴)
當局還特別建造一座長100米、寬19米的陸橋,銜接比達達利公園和毗鄰占地一公頃的山丘公園(hillock park),讓居民可在橋上或山丘公園觀鳥。其中,陸橋近七成的空間特意劃為綠色空間,種植了精心挑選的花灌木和喬木,讓蝴蝶和鳥類能在兩片綠地之間穿梭。

銜接比達達利公園和山丘的陸橋。(圖:國家公園局)
國家公園局園林發展副處長佘鴻明說,當局在規劃這座公園時,特別注重動植物生態,儘可能保留主要樹木、山丘等鳥兒可棲息的空間。
「比達達利公園的設計仍然保留其候鳥地標的特色,並擁有各種棲息地,包括林地、開闊的樹林、草原和沼澤地。遊客也可以在探索林地時欣賞鳥類。林地的樹木環繞,以便常駐鳥類和候鳥尋求庇護所、造巢和覓食的地方。」
考慮到公園所在地是候鳥遷徙途中的休息站,園內一些大樹之間建有20米高的「猛禽巢」,讓白腹海雕、栗鳶等猛禽在新樹冠成型前有棲息地。

20米高的「猛禽巢」。(圖:國家公園局)
建屋局設計發展司司長徐振華說,這些都是當局同新加坡自然學會合作的成果。
「我們和新加坡自然學會密切合作,向他們了解這裡自然的地形和生態環境。他們的意見和反饋也成為我們設計這座工作的重要考量,讓我們儘可能可以保護這裡的一些自然林地和自然生態環境。」
此外,公園還有各種遊樂設施與空間,如讓小孩進行探索遊戲的探險樂園、廣闊的草坪讓訪客野餐和遊戲等。

探險樂園。(圖:國家公園局)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在比達達利公園的開幕禮上說,公園還將融入比達達利豐富的文化遺產元素,包括將遷移到公園東部的比達達利紀念園。
李智陞說,預計紀念園將在明年上半年完工,保留了不同宗教信仰往生者的墓碑,墓園的舊大門和門柱也會移到紀念園。
此外,訪客接下來還可在銜接公園和兀里地鐵站的文化走道,通過故事板了解比達達利的豐富歷史。文化走道將從今年第四季起逐步完工。

原有的阿裕尼路上段被改建成文化走道,讓訪客了解比達達利的豐富歷史。(圖:國家公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