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新加坡?
友好的双语教育,跨越语言障碍
Singapore
中国学生到新加坡留学要过语言这一关,有多难啊?
笔者从小移民到新加坡,在坡受过K12教育(即小学6年、中学4年、高中2年),在此分享我的亲身经历。因为父母都是中国人,初来新加坡时还有些不适应这里的官方语言——英语。
刚上小学那会儿,在食堂买饭时一直不知该怎么点,支支吾吾了半天,还是没能把自己想吃的告诉食堂阿姨。每次都紧跟着前面那位同学,他点完了,我就附和一句:“Same(一样的)“。结果连吃了一年的鸡饭......
所以最后就选择了一路上“华校”。但就是在我上华校时,我的英文才有了明显的提升,达到了和本地学生一样的水平。这归功于新加坡足够包容性的“双语教育”政策。
新加坡的双语教育
学习母语
为应全球化的趋势,新加坡政府实行了“双语教育”政策,强调学生在学习英文的同时,也应该学好自己的母语。
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个拥有多种族的包容性社会,其母语就包括华语、马来语以及淡米尔语。这种多元化也成就了新加坡教育在推行语言学习和培育双语人才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
特选学校(aka 华校)
同样,这种双语教育也加快了外国学生融入本地教育体系的速度。我就是其中一位。

或许许多人对华校存有偏见:中国人到新加坡上华校,还算得上“留学”吗?
其实新加坡的华校,并不是全用华语上课(仍然和其他学校一样都是以英语授课),而是更注重华文的学习。通常这些学校都加入了新加坡教育部的特别辅助计划(Special Assistance Plan),其目的是保留并栽培拥有双语能力的学生,所以教育资源往往比其他政府学校来得多。这也是我选择华校最主要的原因。
目前的“特选学校”包括圣公会中学、公教中学、华侨中学、中正中学总校、德明政府中学、海星中学、南洋女子中学、立化中学、圣尼各拉女校。
特别项目
这些特选学校都拥有独立(independent)或半独立(autonomous)策划学习活动和项目的权利。
就比如我在上中学时,因为中文的优势被分配到华文专才班。比其他学生幸运的是,我上了两年的中英翻译课(只限华文专才班的学生)。从那之后,我的英文水平就一路开挂,在新加坡中考(GCE O-Level)中,英语顺势考了A!
教育部的语言培养课程

华文语文特选课程
Chinese Language Elective Programme (CLEP)主要是针对培养精通双语的本地人才了,但对中国学生也同样友好。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与文学素养,深受中国学生的喜爱。原只开放给5所特选高中,从2020年开始也逐渐开放给9所特选中学。
加入这个课程的同学有机会参加新传媒电视台、报社以及教育部的实习。当然前提是要精通中英语!(英语是必须,中文是加分!)
我也参加了海外浸濡项目,到北大交流了一阵子(虽然上不了北大,有幸去体验北大生活还是很不错的!)
双文化课程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BSP)着力于培养拥有中西方文化素养的人才,在国际交流中拥有竞争力。加入这一课程的必选科目是H2 China Studies in Chinese(中国通识)。同样,想挑战自己的英语水平的同学,也可以选择H2 China Studies in English!学生也可以期待到西方国家交流的机会,比如美国、英国等。
这个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独立研究和撰写论文,以及参加模拟联合国会议和辩论赛,培养国际视野。
第三语言的学习
想要学习其他语言的同学,一定要关注新加坡的第三语言学习体系。

目前所开放的第三语言包括: Arabic, Bahasa Indonesia, Malay, French, German, Japanese, Spanish。当然,条件是一定要先掌握好英语和母语,才能选修第三语言!非常关键!我自己就选修了Malay!
以上的分享并不适用于走“国际学校”这一途径的学生。中国学生到新加坡留学,也可以选择和本地学生一样通过普通路径参加PSLE---O’Level---A'Level/Poly,最终考上大学。
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尤其是双语教育政策,让中国学生在新加坡能跨越部分的语言障碍。但是学习好英语依旧很关键,是入学的基本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