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新加坡?
友好的雙語教育,跨越語言障礙
Singapore
中國學生到新加坡留學要過語言這一關,有多難啊?
筆者從小移民到新加坡,在坡受過K12教育(即小學6年、中學4年、高中2年),在此分享我的親身經歷。因為父母都是中國人,初來新加坡時還有些不適應這裡的官方語言——英語。
剛上小學那會兒,在食堂買飯時一直不知該怎麼點,支支吾吾了半天,還是沒能把自己想吃的告訴食堂阿姨。每次都緊跟著前面那位同學,他點完了,我就附和一句:「Same(一樣的)「。結果連吃了一年的雞飯......
所以最後就選擇了一路上「華校」。但就是在我上華校時,我的英文才有了明顯的提升,達到了和本地學生一樣的水平。這歸功於新加坡足夠包容性的「雙語教育」政策。
新加坡的雙語教育
學習母語
為應全球化的趨勢,新加坡政府實行了「雙語教育」政策,強調學生在學習英文的同時,也應該學好自己的母語。
眾所周知,新加坡是個擁有多種族的包容性社會,其母語就包括華語、馬來語以及淡米爾語。這種多元化也成就了新加坡教育在推行語言學習和培育雙語人才方面擁有一定的優勢。
特選學校(aka 華校)
同樣,這種雙語教育也加快了外國學生融入本地教育體系的速度。我就是其中一位。

或許許多人對華校存有偏見:中國人到新加坡上華校,還算得上「留學」嗎?
其實新加坡的華校,並不是全用華語上課(仍然和其他學校一樣都是以英語授課),而是更注重華文的學習。通常這些學校都加入了新加坡教育部的特別輔助計劃(Special Assistance Plan),其目的是保留並栽培擁有雙語能力的學生,所以教育資源往往比其他政府學校來得多。這也是我選擇華校最主要的原因。
目前的「特選學校」包括聖公會中學、公教中學、華僑中學、中正中學總校、德明政府中學、海星中學、南洋女子中學、立化中學、聖尼各拉女校。
特別項目
這些特選學校都擁有獨立(independent)或半獨立(autonomous)策劃學習活動和項目的權利。
就比如我在上中學時,因為中文的優勢被分配到華文專才班。比其他學生幸運的是,我上了兩年的中英翻譯課(只限華文專才班的學生)。從那之後,我的英文水平就一路開掛,在新加坡中考(GCE O-Level)中,英語順勢考了A!
教育部的語言培養課程

華文語文特選課程
Chinese Language Elective Programme (CLEP)主要是針對培養精通雙語的本地人才了,但對中國學生也同樣友好。本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與文學素養,深受中國學生的喜愛。原只開放給5所特選高中,從2020年開始也逐漸開放給9所特選中學。
加入這個課程的同學有機會參加新傳媒電視台、報社以及教育部的實習。當然前提是要精通中英語!(英語是必須,中文是加分!)
我也參加了海外浸濡項目,到北大交流了一陣子(雖然上不了北大,有幸去體驗北大生活還是很不錯的!)
雙文化課程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BSP)著力於培養擁有中西方文化素養的人才,在國際交流中擁有競爭力。加入這一課程的必選科目是H2 China Studies in Chinese(中國通識)。同樣,想挑戰自己的英語水平的同學,也可以選擇H2 China Studies in English!學生也可以期待到西方國家交流的機會,比如美國、英國等。
這個課程讓學生有機會參加獨立研究和撰寫論文,以及參加模擬聯合國會議和辯論賽,培養國際視野。
第三語言的學習
想要學習其他語言的同學,一定要關注新加坡的第三語言學習體系。

目前所開放的第三語言包括: Arabic, Bahasa Indonesia, Malay, French, German, Japanese, Spanish。當然,條件是一定要先掌握好英語和母語,才能選修第三語言!非常關鍵!我自己就選修了Malay!
以上的分享並不適用於走「國際學校」這一途徑的學生。中國學生到新加坡留學,也可以選擇和本地學生一樣通過普通路徑參加PSLE---O』Level---A'Level/Poly,最終考上大學。
新加坡的教育體系具有較大的包容性,尤其是雙語教育政策,讓中國學生在新加坡能跨越部分的語言障礙。但是學習好英語依舊很關鍵,是入學的基本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