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弹丸之地,凡到此一游者皆会感叹:很快转尽,有点boring。可新加坡又不小,它不分种族、宗教。是有着超过7种以上语言、6个以上民族文化共融的多元化社会。
如果你要想用猎奇的眼光看待新加坡,当然就无聊了。如果比摩天大厦,她远不如北京、上海 ;比气候,她没有春夏秋冬;比景色,她也只好遥望万里长城,惊叹深海蓝冰.....但,问题就在于比较。 新加坡并不是一个适宜比较之地。她的动人之处就在于不争不抢,她外表整洁干净,内心又温婉善良。
当我们重新回到城市,我们又如蚕蛹般把自己包裹起来,撕掉旅行的标签,面对冷冰冰的水泥森林,一切的一切又全都恢复了原样....
什么生活都可以忍受,就是不能忍受一成不变的生活。如果你来新加坡 ,别带着过分的目的,别带着详尽的计划,这地方,需要随心,用心感受。
宗教情怀和异域色彩
一直有一个“去印度 ”的行程尚未给自己兑现。来新加坡的“小印度 ”两次,倒是先过了过瘾。
新加坡的印度人群居的地方,不像网上看到真正的印度环境那么耸人听闻,这里治安和卫生水准大可放心。 印度风情建筑,彩色小房子,走进街巷,那种地道的辛辣香料儿便扑鼻而来。作为景点而言,它可能并没什么特别引人注目,但印度特色的风土人情你喜欢的话,这个地儿倒是可以足足转上一天。
街上随处走来的印度女人,总是被沙丽严实的包裹着,大红、金黄,宝蓝,翠绿.....鲜艳各色再配起精致夸张的图案,韵味就随着走起的节奏扭出来。她们喜欢戴夸张的首饰、大多是金的,所以这里的金店也不少。
来这一般都逛什么?各式小摊。无疑,一进街巷,我就走不动了。
看看他们大多卖的是什么, 印度手工艺品、服装、包包,各色首饰、头巾甚至坐垫儿。老板们经常热情的拉起客来,邀你进店,甚至请求逐一尝试佩戴,即便不买也没关系。
小印度的主要街道有实笼岗路(Serangoon Road)及其路内的小巷,如甘贝尔巷(Campbell Lane)、南洛街(Dunlop Street)和欣登路(Hindoo Road)。
衣服、裙子这种看自己喜好吧。其实如果觉得价格合适,买两身,适合拍照。
很多小店里都有画印度花纹,也就是印度海娜手绘,通常价格在20-50新元。
海娜手绘和纹身不一样,当然不仅是因为它到时候会褪色,画的时候不痛,也因为海娜基本只是画在四肢,而纹身则全身可以。一进入小巷子,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海娜手绘小店,他们会拿出一本册子让你挑选图案,价格当然是根据图案的难以程度来决定。
手绘者通常手法娴熟,速度也很快。画好后彻底风干大约需要两小时,然后这些花纹大概可以保持一周左右。喜欢的话不妨试试,这种东西对身体无害。
听说在印度人的婚礼上,新娘是必须手脚画满图案的。这代表向真主、神祈求幸福。说到向真主求福,要说到在小印度常见的卖花的小摊位。这些花环可不是买来挂在脖子上拍照的....而是祭神用的。
这边虽然是小商品街,但是生活气息依旧非常浓郁。迎面的陌生人频频点头微笑,语言不通就肢体比划也是能点到想吃的菜,手机落在街边的座椅上也有过路的爷爷提醒你东西掉了,虽然被卖工艺品的大叔抢过相机说不能拍照要删照片,但总体来说,这个地方是到新加坡不得不来的一站。
小印度的下一站,是哈芝巷。之前在攻略上看到说,这里没什么游客.....才不是,恰恰相反,我来的时候这里“满墙”的游客。
正是晌午,说实话来到这看到一面面涂鸦墙,心里兴奋得要死。但是面对眼前这大批的游客,拍个照也要排队,有点没有心情了。主要是晒,这时候拍自己全是顶光,怎么拍都不美。不过对于这条貌美的街巷,我还是很不吝惜快门的。
除了很多涂鸦,这条巷子还拥有各种潮店,很多年轻游客来这儿购物,也称它为“淘宝一条街”。这里的店大多下午才开门营业。
走在这条街上,我会突然出现好像此刻并不在新加坡的错觉,好像在瑞典 ,又好像穿越到摩洛哥 。
这条街自带的那种时尚潮流范儿,让你走路都想挺起腰板儿。这里小店经营的生意从服装布料、香水、金铺、餐馆酒吧、家具地毯甚至 中东 水烟,元素交融之多令人折服……在这里散步逛街,也是身心飞扬,这只是一个下午,夜晚感觉更迷离。
给女孩儿推荐古著服饰的Vintage Shop,有Alexender McQueen、Yasuhiro Mihara 等大师作品。
其实印度兴都教徒同胞们在城市的文化彩带,并不局限于”小 印度 ”。实龙岗路上三座兴都庙可以跟位于 滑铁卢 街 (Waterloo St.) 观音庙旁的克里斯南 (Sri Krishnan) 兴都庙,多美哥地铁站 (Dhoby Ghaut MRT)现址前斯里西凡 (Sri Sivan) 兴都庙,以及位于登路 (Tank Rd) 的丹达乌他帕尼(Thendandayuthapani) 兴都庙串成一条兴都文化彩带。
它们在新加坡河北岸跟河的南岸的马里安曼以及恭锡街上的莱尔丝迪维那雅迦兴都庙相互呼应,这天最后一站就是来来参观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教寺, 马里安曼兴都庙。
进门前脱掉鞋子放在门口旁边的鞋架上,一般夏天穿着比较少,会要求披上披肩或者裹上裙子。如果要拍照的话要交一点钱,不拍的话就要真不拍,偷拍的话被捉到就不好了。
这座寺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27年,由当时在新加坡颇有名望的印度裔商人Naraina Pillai 创建。寺庙主要为南印度泰米尔印度教的新加坡人提供服务。这大概是牛车水这一带一个特别的存在吧,寺庙大门雕刻着色彩艳丽的 印度 教诸神、动物、人物等,气氛神秘得很。而门内的高塔上,有各种神灵和圣兽栩栩如生的雕像,远远就看得见。
马里安曼 /Sri Mahamariamman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首的毁灭之神湿婆(Shiva)的妻子帕尔瓦蒂(Parvati)的表现形式。帕尔瓦蒂是地球母亲的化身,也是喜马拉雅山的雪山女神,帕尔瓦蒂不仅有着绝世的美貌,需要的时候在战场上也会变化为狞猛的战神。她可以保护她的信徒免受邪恶的影响。 马里 安曼 在 印度 以外的国家很受尊崇,因为据说她可以保佑那些在异国定居的 印度 教信徒。
马里安曼原是泰米尔文, 马里 是“雨”的意思, 安曼 则是“神”的意思。
有一件有意思的事。之前很多信徒在进入寺庙之前,都会先摇响大门上的铃铛,这样做是祈求神灵允许他们进入,但是随着 马里 安曼 兴都庙已经列入国家级名胜古迹,成为著名景点,游客越来越多,他们也开始效仿信徒的行为,整座庙宇几乎每时都要响起铃声,后来没办法,只能摘掉了大门上触手可及高度的铃铛。只有真正的信徒才会跳高去够响那些高处的铃铛。他们洗净手脚并在头上洒水,以使自己更加纯洁,礼毕之后,才会进庙参拜。
这里还每年都会庆祝蹈火节(Thimithi),高潮是信徒们赤足走火碳堆。没错,赤足!要知道,在这个温度的天气里,我们穿着袜子走在被太阳晒过的地面上,都要烫得跳起来。
印度教的神话色彩非常浓烈,这座庙中的雕塑都也和 印度 教神话有关。三头六臂、手持莲花、刀戟、光环等法器,并常以狮、鼠等动物为坐骑,或可见到化身怪兽的神祇。
其实很多来参观的游客包并不太懂得教义,不过光欣赏这些具有艺术价值的雕像也不错。
“狮城”这个称呼基本大家都知道。许多人认识新加坡就是从这个矗立于浪尖的狮头鱼身像开始的,可以说它是 新加坡 的标志和象征。很少人去查证“狮城”及这座雕塑的由来。那就再普及一下。
最早,鱼尾狮只不过是一个商用标志。它是在1964年由范克里夫水族馆馆长布仑纳设计的,旅游局在1966年把鱼尾狮注册为它的商标,并于1971年委托著名雕塑家林浪新塑造。1972年鱼尾狮这座石雕建成,坐落于市内 新加坡 河畔。 新加坡 英文名为"Singapore",系由昔先梵文Singapura( 新加坡 拉)演化而来。古时 新加坡 称为"单马锡",归属印尼利佛逝王朝。传说14世纪时,利佛逝王朝的王子在海上航行遇风暴,被吹到这个岛上,看到一只样子像狮子的怪兽,于是该岛便被改称Singapura,意为" 狮子 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