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学生必修课之“德育在行动”
新加坡是一个岛国城市,融合中西方教育理念,但对于德育教育,新加坡批判性地弘扬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很好地解决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特别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赋予了时代意义。
新加坡政府认为每一个公民都离不开社会和社区,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社区服务意识和公民责任。

因此,在新加坡,每个中学生毕业前都至少参与过两个“德育在于行动”(Overseas Values in Action)项目。德育在于行动强调自主的社会参与,希望学生在学习有成的同时,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活跃公民,愿意长期为社区及需要帮助的人做出贡献。
中学生每年必须有6个小时社区服务
2012年“德育在于行动”(Values in Action, VIA)的计划,取代了于1997年推行的社区服务计划(Community Involvement Programme, CIP)。
“德育在于行动”保留了社区服务计划要求学生每年必须完成至少6小时的社区服务的规定,但也更注重学生接受基本价值观(core values)的熏陶。此外,“德育在于行动”计划也将学生的表现分为5个阶层,主要根据学生对服务弱势群体和广大民众的主动性来评估他们的表现。

图片来源:淡滨尼美廉初级学院
另外,这项计划从服务时长或参与次数的多寡(或两者)来评估学生的参与度,最终的评估成绩可转换为学生的奖励积分(bonus points),用于报读初级学院和理工学院。这项以参与度换取奖励积分的措施从2014年读中一的那届学生开始实行。
学生承包养老院?
你没有听错,这刚好是新加坡英华自主中学中一年级的VIA项目。学校给每个班级分配一个养老院,提供资金支持,由学生自主组织和规划对于养老院的服务。

笔者的孩子刚好今年读中一,据孩子反映,他们一个班的同学都必须承担一个任务和角色,例如统筹、财务、组织、内容策划、道具制作、节目设计等等。孩子对于活动的收获是非常积极的,他们为了服务好老人,分工合作,精心安排,付出了爱心也获得了感恩,也成为鼓励他们未来持续为社区服务的样板。
与社区服务计划不同,德育在于行动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发及独立性,比如与其由学校决定学生的社会参与对象和范围,学生可以用小组形式,先到社区观察和发掘社区的需要,然后讨论提出试验性的解决方案,接着把方案付诸行动。每个学校每个年级都会开展不同类型的德育行动活动,针对中学生,学校会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有些学校还会几个学校联合起来,共同策划一个社区活动。例如在今年4月份,有两所中学的学生设立了一个主题“让我成为祝福”的嘉年华活动,摆摊售卖回收的玻璃罐做成的手工艺品,学生们还制定了聪明的销售策略,说服公众购买,所得资金用于支持特殊人群。

新加坡公益氛围浓厚离不开教育
新加坡一直以来都有浓厚为社会公益服务的氛围,公益组织和活动非常普遍,这跟新加坡教育从小树立起的公民服务意识有很大的关联。几乎每个新加坡公民都有不同程度参与到各类义工组织和公益活动中,在社区和国家基层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就像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所说的:“新加坡,一个富有活力的环球都市,创造突出环境,打造新加坡精神,勇敢并具有同情心,自信不自满,这股精神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成为团结一致的人民,各自竭尽全力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