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學生必修課之「德育在行動」
新加坡是一個島國城市,融合中西方教育理念,但對於德育教育,新加坡批判性地弘揚了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很好地解決了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問題。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特別對我國傳統文化中「八德」即「忠孝仁愛禮義廉恥」賦予了時代意義。
新加坡政府認為每一個公民都離不開社會和社區,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的社區服務意識和公民責任。

因此,在新加坡,每個中學生畢業前都至少參與過兩個「德育在於行動」(Overseas Values in Action)項目。德育在於行動強調自主的社會參與,希望學生在學習有成的同時,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活躍公民,願意長期為社區及需要幫助的人做出貢獻。
中學生每年必須有6個小時社區服務
2012年「德育在於行動」(Values in Action, VIA)的計劃,取代了於1997年推行的社區服務計劃(Community Involvement Programme, CIP)。
「德育在於行動」保留了社區服務計劃要求學生每年必須完成至少6小時的社區服務的規定,但也更注重學生接受基本價值觀(core values)的薰陶。此外,「德育在於行動」計劃也將學生的表現分為5個階層,主要根據學生對服務弱勢群體和廣大民眾的主動性來評估他們的表現。

圖片來源:淡濱尼美廉初級學院
另外,這項計劃從服務時長或參與次數的多寡(或兩者)來評估學生的參與度,最終的評估成績可轉換為學生的獎勵積分(bonus points),用於報讀初級學院和理工學院。這項以參與度換取獎勵積分的措施從2014年讀中一的那屆學生開始實行。
學生承包養老院?
你沒有聽錯,這剛好是新加坡英華自主中學中一年級的VIA項目。學校給每個班級分配一個養老院,提供資金支持,由學生自主組織和規劃對於養老院的服務。

筆者的孩子剛好今年讀中一,據孩子反映,他們一個班的同學都必須承擔一個任務和角色,例如統籌、財務、組織、內容策劃、道具製作、節目設計等等。孩子對於活動的收穫是非常積極的,他們為了服務好老人,分工合作,精心安排,付出了愛心也獲得了感恩,也成為鼓勵他們未來持續為社區服務的樣板。
與社區服務計劃不同,德育在於行動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自發及獨立性,比如與其由學校決定學生的社會參與對象和範圍,學生可以用小組形式,先到社區觀察和發掘社區的需要,然後討論提出試驗性的解決方案,接著把方案付諸行動。每個學校每個年級都會開展不同類型的德育行動活動,針對中學生,學校會給學生更大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有些學校還會幾個學校聯合起來,共同策劃一個社區活動。例如在今年4月份,有兩所中學的學生設立了一個主題「讓我成為祝福」的嘉年華活動,擺攤售賣回收的玻璃罐做成的手工藝品,學生們還制定了聰明的銷售策略,說服公眾購買,所得資金用於支持特殊人群。

新加坡公益氛圍濃厚離不開教育
新加坡一直以來都有濃厚為社會公益服務的氛圍,公益組織和活動非常普遍,這跟新加坡教育從小樹立起的公民服務意識有很大的關聯。幾乎每個新加坡公民都有不同程度參與到各類義工組織和公益活動中,在社區和國家基層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就像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所說的:「新加坡,一個富有活力的環球都市,創造突出環境,打造新加坡精神,勇敢並具有同情心,自信不自滿,這股精神把我們聯繫在一起,成為團結一致的人民,各自竭盡全力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