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随处可见中文店名。
在这里,世界文化是如此交融。有一天我在路上随机搭讪,找了五个人,分别是印度人、马来西亚人和华人、美国人,其中还包括了一位“变装皇后”。从中国城到小印度到苏丹回教堂,不过短短几条街区的距离,可以看到各种肤色的人,尝到地道的美食。

△在新加坡街头跳印度舞,毕竟这是一个文化交融的地方。
虽然都生活在一起,新加坡的“本国人”和“外国人”却仿佛置身于两个世界。
为了兑现“人人都有屋住”的承诺,新加坡政府盖了很多HDB(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组屋,售卖给本地居民。
在新加坡,政府承担了房地产商的工作,直接盖房子卖给本国人,仅需40万新加坡元(约合200万人民币)就可以买到一套100多平方米的组屋。
2022年,新加坡平均家庭月收入中位数达到9520新加坡元,相当于40个月的收入足够买下一套大房子。

△新加坡本国人人有房。/unsplash
因此,新加坡本国人几乎人人有房,80%的新加坡公民都住在组屋,私营房屋大部分是外籍人士居住。
而且为了方便本国人通勤,HDB通常处于核心区域,甚至还有“商业区”和“ 居民区”混建在一起的尝试,办公楼旁边就是居民楼,真正的“通勤五分钟”。白天穿西装上班,晚上穿拖鞋买菜,是发生在同一个区域的事。
像一个大家长一样,新加坡政府为本国人安排好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居住在组屋的新加坡公民可以享受政府的水电费补贴。考虑到物价上涨,食材和餐厅会变得越来越贵,政府还开设 “食阁”这种公共食堂,为大家解决吃饭问题。

△食阁一角。
所以,在新加坡的大部分时间,我也会去食阁吃饭,品尝30元一份的海南鸡饭和饺子。身边很多本国人,他们就穿着人字拖、带着饭盒下楼,打包好食物带回家吃。对懒人来说,新加坡是个不用自己做饭的好地方。

△对懒人来说,新加坡是个不用自己做饭的好地方。
但在新加坡生活的外国人就没那么好运了。要知道外国人在新加坡本来就不能买组屋,只能购买私家公寓,他们需要先给新加坡政府交个高达60%的“外国人购房税”,再以组屋两倍以上的价格入住私家公寓。

△对外国人来说,在新加坡的生活没有那么简单。
据美国城市土地研究所,亚太住房中心的住房可获得性指数的数据显示,2022年新加坡私人住宅的价格中位数为120万美元,私人租赁房屋的月租金也达到2600美元,轻轻松松超过1万人民币。
外国人在新加坡就业同样困难,政府对于“优先本国人就业”有着明确的要求,雇佣本地员工可以给公司免税,雇佣外国人则需要上交“为什么非得雇佣外国人的报告”才行,想要在“花园城市”里打高薪的工,求职难度堪称“地狱级别”。除此之外,类似的“差别待遇”还体现在学校、医疗等方方面面。

△想要在“花园城市”里打高薪的工,求职难度堪称“地狱级别”。/unsplash
所以从新加坡回国后,我马上喝了只要3.5元的罐装可乐,去重庆花100元吃火锅吃到撑,又和朋友打了只需要十几块钱的“智慧麻将”……用全身心拥抱了“便宜”二字所带来的快乐。
但同时,这个仅仅用了50年时间,便从自然资源匮乏、经济条件窘迫的小渔村,成为世界上最大港口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就连城市基础设施也排名世界第一的神奇国度,它独特的城市气质、它的秩序井然,也让我常常想念。

△新加坡的街道。/unsplash
略感遗憾的是,我的钱包里还留了新加坡的地铁卡,5新加坡元开卡费,加上还没用完的余额,已经让它成了一张价值100元巨款的卡片。它时刻提醒着我:没事别乱开卡,真的很贵。
注:部分图片由作者提供
本文经“九行”授权发布
九行 |《新周刊》旗下的新锐旅游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