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冠病不可轻视,洪秀英还是通知了当局。确诊入院后,程金光儿子的病房刚好有另一张空床,国家传染病中心便安排父子俩同房互相照料。
程金光不久后出现肺炎,医生打算在他病情恶化时采用某种新药物,但须先征求病患同意。当时,儿子还与他同房,能亲自跟父亲解释并同意用药。然而,儿子转至其他地方不久后,却出现了难题。
洪秀英说:“医生要用药时无法跟他有效沟通,家翁听不清楚也不理解医生在说什么,结果没法获取同意,最后采用了其他药物。”
独处一个多星期后,父子俩有幸在泰和国际医院二度相聚,就算程金光没有手机,也能通过儿子与家人视讯联络,让双方都安心。医院设有零食角落让他可随时泡饮料,还有电视机,不再需要烦恼如何用平板电脑。护士到病房工作时,也会顺便跟他聊天。
儿子出院的两天后,程金光连续两次检测呈阴性,并在4月25日出院。一家的三代病患都已痊愈,回家过正常生活。有了亲身经历,亲友传播假信息时他们也会第一时间打假。
洪秀英说:“政府在背后做的很多工作很多人都没看到,例如给我们发出隔离令时,国家环境局人员会上门给消毒液等,教我们如何消毒。这些小细节很多人不知道,但是很重要。虽然并不完美,但每个人都在学习中,有了后见之明很容易说应该怎么做,但我们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还不够,当时的决定只能依据当时的情况来做。”
个案:与妻先后送入加护病房 丈夫插管无法说话进食

转至普通隔离病房当天,护士特地帮陈太太把轮椅推到丈夫病房外,让她看丈夫一眼。 (黄廷方综合医院提供)
一场歌唱班新春晚宴,让一对年长夫妇双双感染冠病,在医院住了近50天。丈夫在加护病房与病毒搏斗足足一个月,因插管而无法说话和进食,甚至一度出现幻觉。住在隔壁病房的妻子成为他支撑下去的力量。
不愿透露全名的陈太太(68岁)与陈先生(66岁)分别是新加坡第129起和第130起冠病病例,他们入院前在裕廊海港路熟食中心担任食物处理员。平时爱参加歌唱班的他们,在2月15日出席了裕廊战备军人协会的新春团拜晚宴。
夫妇俩受访时说,出席晚宴时并没感到不适,也已采取预防措施如测量体温。然而,晚宴之后的第九天,陈先生开始感到身体不适,决定到家庭诊所求医。
他说:“当时我觉得好像快要生病了,但医生跟我说只是小感冒。”
过了五天,病情仍没好转,陈先生再次到家庭诊所求医,却被诊断患有轻微骨痛热症。原本担心感染冠病的他,当时松了一口气。
不料几天后,他的病情急转直下,开始出现发烧、咳嗽和呕吐等症状。
“当时我感到很疲累,没什么胃口,一闻到食物就作呕,加上骨头和背部疼痛,我几乎无法走动,大部分时间都卧病在床。”
他在3月4日到黄廷方综合医院急诊部求医,随即转至加护病房借助插管维持呼吸,并在两天后确诊。
陈先生忆述:“从抵达急诊部到几天后在加护病房醒来,我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记得有医院职员帮我保管手机和钱包。直到我比较清醒时,护士才跟我说‘你的太太已经入院了’。”
隔着玻璃“探望”隔邻病房的丈夫
陈太太是在3月2日开始感到背痛,并在同一天到先驱综合诊疗所求医。由于她是丈夫的密切接触者,也出席了歌唱班晚宴,因此她在丈夫入院后须接受拭子测试,并留院观察。
她说:“一切发生得很突然,当天早上我才刚去巴刹和染发,晚上就被救护车载去医院了。”
入院两天后,陈太太开始发烧,之后几天病情逐渐恶化,因呼吸愈加困难,氧气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在加护病房住了15天。
“我听护士说,丈夫就在隔壁病房,这激起了我的求生意志。转到普通隔离病房之前,护士还特地帮我把轮椅推到丈夫病房外,让我看他一眼。”
陈先生病情较危急,在加护病房留医的时间比妻子多出一倍,共31天。
由于血氧不断下降,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险,陈先生必须靠呼吸器辅助,并进行气管切口手术。
“因为喉咙插管,我完全无法说话,而且20多天没喝到一滴水,只能请护士帮我在嘴唇上点几滴水。”
他笑说:“取下插管后,我喝了一口水,对护士说‘这是世上最好喝的水’。”
除了足足一个月无法进食,陈先生在加护病房期间还一度出现幻觉。
“我看到天花板上有各种颜色的病菌走来走去,我还梦到孩子跟我说‘爸爸加油,一定会康复的’。”
陈先生与妻子育有两个孩子和四个孙子,转到普通隔离病房后,夫妇俩几乎每天都通过聊天应用跟孩子和孙子视讯通话,家人的关爱和鼓励成了他们康复的推动力。
然而,由于夫妇俩长时间卧病在床,须靠治疗师协助才能逐渐恢复身体机能。
陈先生说:“第一次尝试下床,真的下不来,觉得头很晕很重。治疗师看到我那么辛苦,建议我在床上做几个动作。后来第二次尝试就成功了,但脚还是觉得很重。”
他也很感激语言治疗师帮助他恢复说话能力。“有时我练习说话要花上一小时,他都会鼓励我,说我恢复得很快。”
与病毒奋战近50天,陈太太终于在4月15日出院,陈先生则在4月24日出院。
侥幸逃过鬼门关,让夫妇俩更能体会生命的宝贵,也庆幸没传染给家人或朋友。
陈太太说:“体力已慢慢恢复,但睡眠还是会受影响,每几小时就会醒来。由于还在康复,我们都尽量不出门,也避免做激烈运动。”
陈先生则说:“进食已经没问题,走路也越来越有力,可以走得更久,但有时还是会觉得气喘,所以要尽量放慢步伐。”
夫妇俩坦言,在疫情暴发后已做足防范措施,还特地买了温度计每天测量体温,没想到还是防不胜防。
“我们每次外出回家一定会洗手和冲凉,都这么小心了还会染病,真的不能小看这个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