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冠病不可輕視,洪秀英還是通知了當局。確診入院後,程金光兒子的病房剛好有另一張空床,國家傳染病中心便安排父子倆同房互相照料。
程金光不久後出現肺炎,醫生打算在他病情惡化時採用某種新藥物,但須先徵求病患同意。當時,兒子還與他同房,能親自跟父親解釋並同意用藥。然而,兒子轉至其他地方不久後,卻出現了難題。
洪秀英說:「醫生要用藥時無法跟他有效溝通,家翁聽不清楚也不理解醫生在說什麼,結果沒法獲取同意,最後採用了其他藥物。」
獨處一個多星期後,父子倆有幸在泰和國際醫院二度相聚,就算程金光沒有手機,也能通過兒子與家人視訊聯絡,讓雙方都安心。醫院設有零食角落讓他可隨時泡飲料,還有電視機,不再需要煩惱如何用平板電腦。護士到病房工作時,也會順便跟他聊天。
兒子出院的兩天後,程金光連續兩次檢測呈陰性,並在4月25日出院。一家的三代病患都已痊癒,回家過正常生活。有了親身經歷,親友傳播假信息時他們也會第一時間打假。
洪秀英說:「政府在背後做的很多工作很多人都沒看到,例如給我們發出隔離令時,國家環境局人員會上門給消毒液等,教我們如何消毒。這些小細節很多人不知道,但是很重要。雖然並不完美,但每個人都在學習中,有了後見之明很容易說應該怎麼做,但我們這方面的知識和經驗還不夠,當時的決定只能依據當時的情況來做。」
個案:與妻先後送入加護病房 丈夫插管無法說話進食

轉至普通隔離病房當天,護士特地幫陳太太把輪椅推到丈夫病房外,讓她看丈夫一眼。 (黃廷方綜合醫院提供)
一場歌唱班新春晚宴,讓一對年長夫婦雙雙感染冠病,在醫院住了近50天。丈夫在加護病房與病毒搏鬥足足一個月,因插管而無法說話和進食,甚至一度出現幻覺。住在隔壁病房的妻子成為他支撐下去的力量。
不願透露全名的陳太太(68歲)與陳先生(66歲)分別是新加坡第129起和第130起冠病病例,他們入院前在裕廊海港路熟食中心擔任食物處理員。平時愛參加歌唱班的他們,在2月15日出席了裕廊戰備軍人協會的新春團拜晚宴。
夫婦倆受訪時說,出席晚宴時並沒感到不適,也已採取預防措施如測量體溫。然而,晚宴之後的第九天,陳先生開始感到身體不適,決定到家庭診所求醫。
他說:「當時我覺得好像快要生病了,但醫生跟我說只是小感冒。」
過了五天,病情仍沒好轉,陳先生再次到家庭診所求醫,卻被診斷患有輕微骨痛熱症。原本擔心感染冠病的他,當時鬆了一口氣。
不料幾天後,他的病情急轉直下,開始出現發燒、咳嗽和嘔吐等症狀。
「當時我感到很疲累,沒什麼胃口,一聞到食物就作嘔,加上骨頭和背部疼痛,我幾乎無法走動,大部分時間都臥病在床。」
他在3月4日到黃廷方綜合醫院急診部求醫,隨即轉至加護病房藉助插管維持呼吸,並在兩天後確診。
陳先生憶述:「從抵達急診部到幾天後在加護病房醒來,我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只記得有醫院職員幫我保管手機和錢包。直到我比較清醒時,護士才跟我說『你的太太已經入院了』。」
隔著玻璃「探望」隔鄰病房的丈夫
陳太太是在3月2日開始感到背痛,並在同一天到先驅綜合診療所求醫。由於她是丈夫的密切接觸者,也出席了歌唱班晚宴,因此她在丈夫入院後須接受拭子測試,並留院觀察。
她說:「一切發生得很突然,當天早上我才剛去巴剎和染髮,晚上就被救護車載去醫院了。」
入院兩天後,陳太太開始發燒,之後幾天病情逐漸惡化,因呼吸愈加困難,氧氣需求量不斷增加,而在加護病房住了15天。
「我聽護士說,丈夫就在隔壁病房,這激起了我的求生意志。轉到普通隔離病房之前,護士還特地幫我把輪椅推到丈夫病房外,讓我看他一眼。」
陳先生病情較危急,在加護病房留醫的時間比妻子多出一倍,共31天。
由於血氧不斷下降,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險,陳先生必須靠呼吸器輔助,並進行氣管切口手術。
「因為喉嚨插管,我完全無法說話,而且20多天沒喝到一滴水,只能請護士幫我在嘴唇上點幾滴水。」
他笑說:「取下插管後,我喝了一口水,對護士說『這是世上最好喝的水』。」
除了足足一個月無法進食,陳先生在加護病房期間還一度出現幻覺。
「我看到天花板上有各種顏色的病菌走來走去,我還夢到孩子跟我說『爸爸加油,一定會康復的』。」
陳先生與妻子育有兩個孩子和四個孫子,轉到普通隔離病房後,夫婦倆幾乎每天都通過聊天應用跟孩子和孫子視訊通話,家人的關愛和鼓勵成了他們康復的推動力。
然而,由於夫婦倆長時間臥病在床,須靠治療師協助才能逐漸恢復身體機能。
陳先生說:「第一次嘗試下床,真的下不來,覺得頭很暈很重。治療師看到我那麼辛苦,建議我在床上做幾個動作。後來第二次嘗試就成功了,但腳還是覺得很重。」
他也很感激語言治療師幫助他恢復說話能力。「有時我練習說話要花上一小時,他都會鼓勵我,說我恢復得很快。」
與病毒奮戰近50天,陳太太終於在4月15日出院,陳先生則在4月24日出院。
僥倖逃過鬼門關,讓夫婦倆更能體會生命的寶貴,也慶幸沒傳染給家人或朋友。
陳太太說:「體力已慢慢恢復,但睡眠還是會受影響,每幾小時就會醒來。由於還在康復,我們都儘量不出門,也避免做激烈運動。」
陳先生則說:「進食已經沒問題,走路也越來越有力,可以走得更久,但有時還是會覺得氣喘,所以要儘量放慢步伐。」
夫婦倆坦言,在疫情暴發後已做足防範措施,還特地買了溫度計每天測量體溫,沒想到還是防不勝防。
「我們每次外出回家一定會洗手和沖涼,都這麼小心了還會染病,真的不能小看這個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