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去过新加坡的朋友们都能感受到,新加坡人的高素质是刻在骨子里的。

走在繁华的新加坡街头,大家乘坐扶梯时,都会默契地靠左站立,为急需的人留出一条通道。
在公共运输工具上,他们也总是礼让他人先下车。而且,新加坡人的嗓门小得出奇,他们在公共场合总是轻声细语,避免打扰他人。
最令人惊讶的是,如果你不小心丢失了东西,有很大的可能在原地就能找到它。
为什么新加坡的国民素质那么高?
新加坡如此高的国民素质,离不开从小学就开始的道德教育。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
新加坡把道德教育贯穿整个基础教育体系。在新加坡小学,公民品德教育为必修课,1-3年级以连环画为主,4-6年级以生活实例为主。
学校将除了专门的德育课之外,新加坡学校教育还在语文、地理、音乐、历史等科目教学中向学生充分展示华人的传统节日及其内涵、各种传统礼仪风俗、浓厚的家族观念等等。
这些内容既向学生灌输了适合新加坡的东方价值观,教导了学生为人处事的道德品质,也训练了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除了课堂上的教育,新加坡小学还会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品德教育。
同时,新加坡小学还非常注重社区服务的开展,学校会鼓励学生多参与志愿服务、环保活动、文化交流等项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
中小学德育的目标——培养“新加坡人”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刻。这一阶段,新加坡学校的道德教育目标就是培养“新加坡人”,主要有个人行为、社会责任和效忠国家三个方面的目标。
这一培养过程遵循了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首先关注的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同时,需要学生学会尊重家人,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并对国家保持忠诚。

中小学德育目标在不同年级具有鲜明的层次:
小学阶段侧重“个人行为”: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培养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卫生习惯以引导学生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形成优良道德品质,并拓展到家庭和社会生活领域,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
中学阶段则侧重于“社会责任和效忠国家”:
培养对社会和国家应尽的义务。主要从“异中求同”“共同意识”“个人修养”“吾爱吾家”“人际和谐”“成为好公民”五个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儒家思想根基融合中西文明
尽管新加坡的华裔占据了绝大多数,但由于其曾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新加坡开始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中,大力提倡传统的东方儒家伦理。将100多个宣扬东方美德的故事编成学校教科书《儒家伦理》,成为世界上首个将儒家伦理编成教科书的国家。
实践证明,新加坡中小学实施儒家伦理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华人社会的自我认同、增强凝聚力产生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小学德育的发展——五大共同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1990年,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新加坡国会提出了为全体新加坡人认同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国家为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新加坡教育部据此制订了中学教育的五大道德价值观:
国家利益高于社区利益,社会利益先于个人利益;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
支持社会、尊重个人;
珍视团结、防止冲突;
实现种族和宗教平等和睦。

2020年,新加坡教育部修订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为学生奠定更强的道德价值、良好品格和应变基础。
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进行:
一是纳入教学计划的道德教育课,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采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教育方法和教材;
二是日常行为准则教育,通过一系列行为准则的学习和强化,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三是课外活动和社区活动,旨在从小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习惯。
中小学还将课外活动和社区活动纳入成绩报告册中,要求每个学生中学毕业前至少参加2个德育于行动项目。使孩子在成绩优秀之余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
当然,在学校充分发挥他们对孩子品德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也在同步进行。
在新加坡的公共运输上,很多新加坡的宝爸和宝妈,都会在上车前提醒孩子的音量,如果在巴士或者地铁上打扰到别人,会马上进行道歉。
相信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每一个孩子都可以的有素质、有教养的好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