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去過新加坡的朋友們都能感受到,新加坡人的高素質是刻在骨子裡的。

走在繁華的新加坡街頭,大家乘坐扶梯時,都會默契地靠左站立,為急需的人留出一條通道。
在公共運輸工具上,他們也總是禮讓他人先下車。而且,新加坡人的嗓門小得出奇,他們在公共場合總是輕聲細語,避免打擾他人。
最令人驚訝的是,如果你不小心丟失了東西,有很大的可能在原地就能找到它。
為什麼新加坡的國民素質那麼高?
新加坡如此高的國民素質,離不開從小學就開始的道德教育。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
新加坡把道德教育貫穿整個基礎教育體系。在新加坡小學,公民品德教育為必修課,1-3年級以連環畫為主,4-6年級以生活實例為主。
學校將除了專門的德育課之外,新加坡學校教育還在語文、地理、音樂、歷史等科目教學中向學生充分展示華人的傳統節日及其內涵、各種傳統禮儀風俗、濃厚的家族觀念等等。
這些內容既向學生灌輸了適合新加坡的東方價值觀,教導了學生為人處事的道德品質,也訓練了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

除了課堂上的教育,新加坡小學還會開展課外活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品德教育。
同時,新加坡小學還非常注重社區服務的開展,學校會鼓勵學生多參與志願服務、環保活動、文化交流等項目,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服務精神。
中小學德育的目標——培養「新加坡人」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刻。這一階段,新加坡學校的道德教育目標就是培養「新加坡人」,主要有個人行為、社會責任和效忠國家三個方面的目標。
這一培養過程遵循了青少年道德品質形成的規律,首先關注的是培養身心健康的人。同時,需要學生學會尊重家人,與周圍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並對國家保持忠誠。

中小學德育目標在不同年級具有鮮明的層次:
小學階段側重「個人行為」:
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培養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和衛生習慣以引導學生適應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形成優良道德品質,並拓展到家庭和社會生活領域,培養良好的公民意識。
中學階段則側重於「社會責任和效忠國家」:
培養對社會和國家應盡的義務。主要從「異中求同」「共同意識」「個人修養」「吾愛吾家」「人際和諧」「成為好公民」五個方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中小學德育的基本——儒家思想根基融合中西文明
儘管新加坡的華裔占據了絕大多數,但由於其曾作為英國的殖民地,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新加坡開始在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學生中,大力提倡傳統的東方儒家倫理。將100多個宣揚東方美德的故事編成學校教科書《儒家倫理》,成為世界上首個將儒家倫理編成教科書的國家。
實踐證明,新加坡中小學實施儒家倫理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對華人社會的自我認同、增強凝聚力產生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小學德育的發展——五大共同價值觀
隨著時代的發展,1990年,在儒家倫理的基礎上新加坡國會提出了為全體新加坡人認同的「五大共同價值觀」:國家為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持,同舟共濟;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新加坡教育部據此制訂了中學教育的五大道德價值觀:
國家利益高於社區利益,社會利益先於個人利益;
家庭是社會的基礎;
支持社會、尊重個人;
珍視團結、防止衝突;
實現種族和宗教平等和睦。

2020年,新加坡教育部修訂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為學生奠定更強的道德價值、良好品格和應變基礎。
新加坡中小學道德教育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來進行:
一是納入教學計劃的道德教育課,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採用實用性、操作性很強的教育方法和教材;
二是日常行為準則教育,通過一系列行為準則的學習和強化,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範;
三是課外活動和社區活動,旨在從小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和習慣。
中小學還將課外活動和社區活動納入成績報告冊中,要求每個學生中學畢業前至少參加2個德育於行動項目。使孩子在成績優秀之餘成為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才。
當然,在學校充分發揮他們對孩子品德教育的同時,家庭教育也在同步進行。
在新加坡的公共運輸上,很多新加坡的寶爸和寶媽,都會在上車前提醒孩子的音量,如果在巴士或者地鐵上打擾到別人,會馬上進行道歉。
相信在學校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每一個孩子都可以的有素質、有教養的好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