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客流量2000万,新加坡圣淘沙是怎么做成的

2018年10月02日   •   6万次阅读

“新加坡是个小地方,却可以成就大事业”,这是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伟大理念。

的确,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和决策。纵观城市规划历程,整个主题就是“small island,big plan”,重点突出的就是“远见”。

建国初期的新加坡内忧外患,百废待兴,期待重生。相比工业而言,旅游业不需要消耗过多的资源,不仅带动城市基础建设,为日后新加坡成为“花园城市”奠定基础,也拉动了大量就业需求,同时还可以带动商业贸易的发展。

李光耀决定将旅游业打造为新加坡的经济命脉。

1964年,新加坡旅游促进局成立,在国内外开展了大量工作,新加坡的旅游业加快了发展步伐。

1968年英军撤离新加坡。如果不是新加坡政府聘请的荷兰籍经济顾问温思敏博士 Dr Albert Winsemius,曾经作为英国殖民政府军事基地的圣淘沙可能不会有如今的世界知名度,甚至新加坡的旅游业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彼时,政府的三个部门都在争夺圣淘沙的开发权。军方希望其仍旧作为军事基地,新加坡港务局希望扩展港务,经济发展局主张发展工业。最后内阁的意见是将圣淘沙交给美国的石油公司Esso,建设炼油厂。

我们后来都知道,这个计划最终流产,因为温思敏博士认为,圣淘沙岛离新加坡本岛太近,建设化工基地弊大于利。他和当时规划局的负责人在最短时间做了一个圣淘沙的规划蓝图,最后得到内阁的支持。规划的主题是“圣淘沙是让新加坡呼吸更舒畅的绿肺”。

对于新加坡这个国家国土面积狭小、资源有限的国家来说,任何规划失误或者资源错配对其旅游业来说都是灾难。

2005年,新加坡决定将旅游业打造成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宣布将滨海湾(Marina Bay)与圣淘沙 (Sentosa) 发展成为两处集主题公园、酒店、餐厅、购物、会展、博物馆、赌场等多功能设施之综合性休闲度假胜地,简称为IR(Integrated Resort)。通过提振本身观光竞争力及吸引海外投资,打造新加坡成为一个全世界观光客和商务客“必须造访”的目的地。

2017年新加坡入境游客1700多万人次,与2008年相比,年复合增长率为6.2%。游客平均停留天数为3.4天。旅游业总收入268亿新加坡元,接近GDP的6%。这正应了新加坡“三天玩不够”的宣传口号。

占地约5平方公里的圣淘沙,年游客接待量接近2000万,旅游门票及旅游套餐收入接近一个亿美金。这是如何做到的?新加坡政府对圣淘沙又是如何规划开发的?本文将从圣淘沙岛的开发史,整体规划以及丰富的旅游体验来总结圣淘沙是如何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世界级娱乐休闲度假综合体产品的。

圣淘沙与新加坡本岛,隔海相望却又紧密相连

1、自然资源决定圣淘沙适合开发成度假海岛

圣淘沙是新加坡本岛南部的一个离岛,是新加坡本岛以外的第三大岛屿,类似厦门和鼓浪屿的关系。它长4.2公里、宽1公里,占地约5平方千米。三面环海, 境内较少山坡地, 以沙滩、平地为主。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充足的阳光和优良的沙滩。生态和气候适宜进行观光和休闲为主的旅游开发。

2、与本岛便捷相通,保证了庞大的客群基础

圣淘沙离本岛的距离最近端仅500米左右,由一条跨海步道、一条索道缆车和圣淘沙捷运相连。与新加坡新兴的金融中心MBFC(滨海湾区域)隔海相望,只需10分钟车程,距离樟宜国际机场也只要25分钟车程。

优异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当地人和游客休闲度假目的地。在金融区工作的员工在午休或下班后可以前往圣淘沙娱乐放松;游客则可以通过多种交通方式直接从机场前往小岛度假。

圣淘沙逆袭之路的几个阶段

1、国内假日旅游景区(1967年-2002年)

新成立的新加坡政府于1967年从英国政府手中重获圣淘沙岛。1972年,新加坡政府成立圣淘沙发展局(Sentosa Development Corporation)对圣淘沙岛及另外9个位处南部的岛屿进行开发和管理。经过2年的评估规划后,决定将圣淘沙开发成国内假日旅游景区。

这时候的圣淘沙旅游开发还处于摸索阶段,从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间,新加坡政府在圣淘沙岛上陆续兴建了多项旅游游乐设施,但由于绝大多数旅游项目都是收费项目,新加坡当地民众对圣淘沙兴趣索然。当时人们的评价是“既昂贵,又没东西可看”。

2、世界级旅游度假岛(2002年-2017年)

21世纪初,圣淘沙发展局聘请曾经执掌过美国加州迪士尼乐园、东京迪士尼乐园与香港海洋公园的经理人来重新规划圣淘沙,宣布要在十年内将这座岛屿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度假岛。

这项为期10年的2002年总体规划做了几项工作使圣淘沙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确立规划定位, 打造特色, 与其它东南亚滨海景点进行差异化竞争。

对岛内大部分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客群目标不仅定位本地客而是更大力度的吸引海外游客。

不断引入缆车、大桥、码头、捷运等更为快捷的交通方式联通岛内外, 提升通勤质量, 增加吸引力。

开发“升涛湾”。通过吸引外籍人士购买住宅, 积聚大量海外人气。

解禁博彩业以吸引人气, 打造国际度假胜地。

引入马来西亚云顶集团开发经营圣淘沙名胜世界,引入环球世界、海洋生物园等世界级别主题公园。通过不同类型的景点的有机结合, 形成包括观光、度假、休闲、会议、教育、购物、娱乐、餐饮等服务的一站式集合度假产品。变单一、观光性质为集合、参与式景区,景点密集, 可玩性强。

3、可持续性吸引国内外访客(2017年-2030年)

圣淘沙2002年的十年规划相当成功。去年,圣淘沙发展局开始着手拟定圣淘沙岛未来十几年的发展总蓝图,以进一步提升圣淘沙的吸引力,确保这个度假岛屿可继续吸引国内外访客。

规划蓝图的几大要点如下:

打破圣淘沙岛的地域限制,探索南部几个岛屿,共同发展为低密度的休闲度假胜地,满足游客增长的需要。

继续提高交通等辅助基础设施,缓解圣淘沙过重的访客负担。

淘汰旧的娱乐项目,打造新景点。

圣淘沙高效舒适的交通系统是如何规划的?

1、多种交通方式进入岛内

新加坡政府为重塑圣淘沙旅游地位,投资巨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加强交通规划,目前从本岛进入圣淘沙共有5种不同的方式。

除了自驾和计程车还有如下3种交通方式。

步行

Vivo City可以说是本岛进入圣淘沙的前站。这个购物中心内有多种方式与圣淘沙连通。

其中位于L1层的Sentosa Boardwalk(圣淘沙步行道),全长670米,步行时间约15分钟。

这是新加坡唯一一条主题式花园滨海长廊步道,连接Vivo City和圣淘沙名胜世界,占地面积16500平方米。

步行道在最宽的中间段上的观景平台设置零售及餐饮建筑, 包括圣淘沙纪念品商店和一个特色酒庄。建筑整体与木平台紧密结合, 下层为滨海休闲商业, 上层则为观海眺望台, 可让游客在高低不同的角度欣赏壮阔海景。

同时,步行道铺设了大型园林花园,增添了步道的绿意与生气。夜晚时分, 步行道上会亮起绚烂的景观灯, 人群可以在灯光下欣赏夜晚海景。

在圣淘沙步行道末端以及售票处, 设有一排排设计新颖的灯柱, 引导游人通向圣淘沙游客中心去。

缆车

圣淘沙缆车有两条线:花柏山线和圣淘沙线。前者接连圣淘沙与本岛,后者则是圣淘沙岛内几大景点间串联。

花柏山线在本岛有两个乘坐点,一个是在新加坡仅有的一座海拔仅117米的山——花柏山,在这里可以鸟瞰漂浮在海上的圣淘沙及新加坡南部全景。

另一个点是在VivoCity旁的港湾大厦二期。

捷运

圣淘沙捷运系统是新加坡政府投资1.4亿美金打造的,俗称小火车。在本岛的站点位于VivoCity的L3,岛内还有三站,分别连接圣淘沙几大景点。

2、四通八达的岛上公共运输交通网络

圣淘沙岛内的交通网络发达,可以用“大环岛、大十字、小环路”来概括,把整个圣淘沙立体式地贯通,让游客可以随时方便快捷地往返各景点和区域。

“大环岛”:环岛的圣淘沙巴士A线B线C线

“大十字”:串联几大景点的圣淘沙捷运和空中缆车圣淘沙线,呈“十字”交叉。

“小环路”:往返于三大沙滩的海滩小火车。

圣淘沙总图及各功能区解读

1、保留中部植物群落,娱乐建设布局在外围

我们来看圣淘沙岛的总图。整个岛屿的植被覆蓋率达到80%, 以天然林为主, 经过多年的更替, 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植物群落, 主要分布在岛的中部地区, 它是圣淘沙作为一流景区的天然优势和基础。

政府依势开发,中部地区主要以占地面积少、建设规模小的服务设施和具有游览内容的开发项目为主。整个岛屿中心部分,将近全岛1/3的面积被两个18洞72杆的国际锦标赛级别的高尔夫球场覆蓋,分别为北部的色拉逢球场和南部的丹戎高尔夫球场。

对于占地面积多、规模大的建设项目如大型停车场、酒店、度假村、圣淘沙接待中心和游客离境中心等主要布局在岛屿的周边。

整体布局呈现“中部留白,周边密集”之势。这样的布局使游览动线呈现“由外向内伸入”的态势, 自然地把人流密集的场所留在景区的外围空间。不仅有利于交通系统的布局, 也便于旅游高峰期人流疏散,让游客有更好的游览体验;同时,减少对圣淘沙岛屿内部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2、区域功能定位精准,旅游元素互相补充

外围部分大致按照功能来分,可以划为:

西部以圣淘沙名胜世界为主的娱乐度假休闲综合体

东部以升涛湾海滨豪宅区为主的高端住宅区

南部由西罗索海滩、巴拉望海滩和巴戎海滩组成的海滩休闲度假区。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