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客流量2000萬,新加坡聖淘沙是怎麼做成的

2018年10月02日   •   6萬次閱讀

「新加坡是個小地方,卻可以成就大事業」,這是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偉大理念。

的確,新加坡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規劃和決策。縱觀城市規劃歷程,整個主題就是「small island,big plan」,重點突出的就是「遠見」。

建國初期的新加坡內憂外患,百廢待興,期待重生。相比工業而言,旅遊業不需要消耗過多的資源,不僅帶動城市基礎建設,為日後新加坡成為「花園城市」奠定基礎,也拉動了大量就業需求,同時還可以帶動商業貿易的發展。

李光耀決定將旅遊業打造為新加坡的經濟命脈。

1964年,新加坡旅遊促進局成立,在國內外開展了大量工作,新加坡的旅遊業加快了發展步伐。

1968年英軍撤離新加坡。如果不是新加坡政府聘請的荷蘭籍經濟顧問溫思敏博士 Dr Albert Winsemius,曾經作為英國殖民政府軍事基地的聖淘沙可能不會有如今的世界知名度,甚至新加坡的旅遊業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彼時,政府的三個部門都在爭奪聖淘沙的開發權。軍方希望其仍舊作為軍事基地,新加坡港務局希望擴展港務,經濟發展局主張發展工業。最後內閣的意見是將聖淘沙交給美國的石油公司Esso,建設煉油廠。

我們後來都知道,這個計劃最終流產,因為溫思敏博士認為,聖淘沙島離新加坡本島太近,建設化工基地弊大於利。他和當時規劃局的負責人在最短時間做了一個聖淘沙的規劃藍圖,最後得到內閣的支持。規劃的主題是「聖淘沙是讓新加坡呼吸更舒暢的綠肺」。

對於新加坡這個國家國土面積狹小、資源有限的國家來說,任何規劃失誤或者資源錯配對其旅遊業來說都是災難。

2005年,新加坡決定將旅遊業打造成經濟支柱產業之一,宣布將濱海灣(Marina Bay)與聖淘沙 (Sentosa) 發展成為兩處集主題公園、酒店、餐廳、購物、會展、博物館、賭場等多功能設施之綜合性休閒度假勝地,簡稱為IR(Integrated Resort)。通過提振本身觀光競爭力及吸引海外投資,打造新加坡成為一個全世界觀光客和商務客「必須造訪」的目的地。

2017年新加坡入境遊客1700多萬人次,與2008年相比,年復合增長率為6.2%。遊客平均停留天數為3.4天。旅遊業總收入268億新加坡元,接近GDP的6%。這正應了新加坡「三天玩不夠」的宣傳口號。

占地約5平方公里的聖淘沙,年遊客接待量接近2000萬,旅遊門票及旅遊套餐收入接近一個億美金。這是如何做到的?新加坡政府對聖淘沙又是如何規劃開發的?本文將從聖淘沙島的開發史,整體規劃以及豐富的旅遊體驗來總結聖淘沙是如何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個世界級娛樂休閒度假綜合體產品的。

聖淘沙與新加坡本島,隔海相望卻又緊密相連

1、自然資源決定聖淘沙適合開發成度假海島

聖淘沙是新加坡本島南部的一個離島,是新加坡本島以外的第三大島嶼,類似廈門和鼓浪嶼的關係。它長4.2公里、寬1公里,占地約5平方千米。三面環海, 境內較少山坡地, 以沙灘、平地為主。擁有較長的海岸線、充足的陽光和優良的沙灘。生態和氣候適宜進行觀光和休閒為主的旅遊開發。

2、與本島便捷相通,保證了龐大的客群基礎

聖淘沙離本島的距離最近端僅500米左右,由一條跨海步道、一條索道纜車和聖淘沙捷運相連。與新加坡新興的金融中心MBFC(濱海灣區域)隔海相望,只需10分鐘車程,距離樟宜國際機場也只要25分鐘車程。

優異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當地人和遊客休閒度假目的地。在金融區工作的員工在午休或下班後可以前往聖淘沙娛樂放鬆;遊客則可以通過多種交通方式直接從機場前往小島度假。

聖淘沙逆襲之路的幾個階段

1、國內假日旅遊景區(1967年-2002年)

新成立的新加坡政府於1967年從英國政府手中重獲聖淘沙島。1972年,新加坡政府成立聖淘沙發展局(Sentosa Development Corporation)對聖淘沙島及另外9個位處南部的島嶼進行開發和管理。經過2年的評估規劃後,決定將聖淘沙開發成國內假日旅遊景區。

這時候的聖淘沙旅遊開發還處於摸索階段,從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間,新加坡政府在聖淘沙島上陸續興建了多項旅遊遊樂設施,但由於絕大多數旅遊項目都是收費項目,新加坡當地民眾對聖淘沙興趣索然。當時人們的評價是「既昂貴,又沒東西可看」。

2、世界級旅遊度假島(2002年-2017年)

21世紀初,聖淘沙發展局聘請曾經執掌過美國加州迪士尼樂園、東京迪士尼樂園與香港海洋公園的經理人來重新規劃聖淘沙,宣布要在十年內將這座島嶼建設成為世界旅遊度假島。

這項為期10年的2002年總體規劃做了幾項工作使聖淘沙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確立規劃定位, 打造特色, 與其它東南亞濱海景點進行差異化競爭。

對島內大部分基礎設施進行全面改造,客群目標不僅定位本地客而是更大力度的吸引海外遊客。

不斷引入纜車、大橋、碼頭、捷運等更為快捷的交通方式聯通島內外, 提升通勤質量, 增加吸引力。

開發「升濤灣」。通過吸引外籍人士購買住宅, 積聚大量海外人氣。

解禁博彩業以吸引人氣, 打造國際度假勝地。

引入馬來西亞雲頂集團開發經營聖淘沙名勝世界,引入環球世界、海洋生物園等世界級別主題公園。通過不同類型的景點的有機結合, 形成包括觀光、度假、休閒、會議、教育、購物、娛樂、餐飲等服務的一站式集合度假產品。變單一、觀光性質為集合、參與式景區,景點密集, 可玩性強。

3、可持續性吸引國內外訪客(2017年-2030年)

聖淘沙2002年的十年規劃相當成功。去年,聖淘沙發展局開始著手擬定聖淘沙島未來十幾年的發展總藍圖,以進一步提升聖淘沙的吸引力,確保這個度假島嶼可繼續吸引國內外訪客。

規劃藍圖的幾大要點如下:

打破聖淘沙島的地域限制,探索南部幾個島嶼,共同發展為低密度的休閒度假勝地,滿足遊客增長的需要。

繼續提高交通等輔助基礎設施,緩解聖淘沙過重的訪客負擔。

淘汰舊的娛樂項目,打造新景點。

聖淘沙高效舒適的交通系統是如何規劃的?

1、多種交通方式進入島內

新加坡政府為重塑聖淘沙旅遊地位,投資巨大。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加強交通規劃,目前從本島進入聖淘沙共有5種不同的方式。

除了自駕和計程車還有如下3種交通方式。

步行

Vivo City可以說是本島進入聖淘沙的前站。這個購物中心內有多種方式與聖淘沙連通。

其中位於L1層的Sentosa Boardwalk(聖淘沙步行道),全長670米,步行時間約15分鐘。

這是新加坡唯一一條主題式花園濱海長廊步道,連接Vivo City和聖淘沙名勝世界,占地面積16500平方米。

步行道在最寬的中間段上的觀景平台設置零售及餐飲建築, 包括聖淘沙紀念品商店和一個特色酒莊。建築整體與木平台緊密結合, 下層為濱海休閒商業, 上層則為觀海眺望台, 可讓遊客在高低不同的角度欣賞壯闊海景。

同時,步行道鋪設了大型園林花園,增添了步道的綠意與生氣。夜晚時分, 步行道上會亮起絢爛的景觀燈, 人群可以在燈光下欣賞夜晚海景。

在聖淘沙步行道末端以及售票處, 設有一排排設計新穎的燈柱, 引導遊人通向聖淘沙遊客中心去。

纜車

聖淘沙纜車有兩條線:花柏山線和聖淘沙線。前者接連聖淘沙與本島,後者則是聖淘沙島內幾大景點間串聯。

花柏山線在本島有兩個乘坐點,一個是在新加坡僅有的一座海拔僅117米的山——花柏山,在這裡可以鳥瞰漂浮在海上的聖淘沙及新加坡南部全景。

另一個點是在VivoCity旁的港灣大廈二期。

捷運

聖淘沙捷運系統是新加坡政府投資1.4億美金打造的,俗稱小火車。在本島的站點位於VivoCity的L3,島內還有三站,分別連接聖淘沙幾大景點。

2、四通八達的島上公共運輸交通網絡

聖淘沙島內的交通網絡發達,可以用「大環島、大十字、小環路」來概括,把整個聖淘沙立體式地貫通,讓遊客可以隨時方便快捷地往返各景點和區域。

「大環島」:環島的聖淘沙巴士A線B線C線

「大十字」:串聯幾大景點的聖淘沙捷運和空中纜車聖淘沙線,呈「十字」交叉。

「小環路」:往返於三大沙灘的海灘小火車。

聖淘沙總圖及各功能區解讀

1、保留中部植物群落,娛樂建設布局在外圍

我們來看聖淘沙島的總圖。整個島嶼的植被覆蓋率達到80%, 以天然林為主, 經過多年的更替, 已經形成比較穩定的植物群落, 主要分布在島的中部地區, 它是聖淘沙作為一流景區的天然優勢和基礎。

政府依勢開發,中部地區主要以占地面積少、建設規模小的服務設施和具有遊覽內容的開發項目為主。整個島嶼中心部分,將近全島1/3的面積被兩個18洞72桿的國際錦標賽級別的高爾夫球場覆蓋,分別為北部的色拉逢球場和南部的丹戎高爾夫球場。

對於占地面積多、規模大的建設項目如大型停車場、酒店、度假村、聖淘沙接待中心和遊客離境中心等主要布局在島嶼的周邊。

整體布局呈現「中部留白,周邊密集」之勢。這樣的布局使遊覽動線呈現「由外向內伸入」的態勢, 自然地把人流密集的場所留在景區的外圍空間。不僅有利於交通系統的布局, 也便於旅遊高峰期人流疏散,讓遊客有更好的遊覽體驗;同時,減少對聖淘沙島嶼內部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

2、區域功能定位精準,旅遊元素互相補充

外圍部分大致按照功能來分,可以劃為:

西部以聖淘沙名勝世界為主的娛樂度假休閒綜合體

東部以升濤灣海濱豪宅區為主的高端住宅區

南部由西羅索海灘、巴拉望海灘和巴戎海灘組成的海灘休閒度假區。

1/3
下一頁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