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为什么是制造强国

2021年12月15日   •   2万次阅读

到20世纪80年代末,以就业人数和制造业的附加值来衡量,计算机和相关电子产品已成为新加坡最大的工业。

与此同时,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进一步改革金融制度,为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提供便利的环境,打造国际金融中心。1999年,新加坡金融监督局提出开放新加坡银行行业的政策,一方面设立五人任命委员会加强本地银行的监管;一方面增发银行执照给外资银行;另一方面银行业加大收购计划。淡马锡的投资策略中明确规定必须有部分资金投资于国外,加强国际化布局。

此前,为了稳定新加坡的政治和社会秩序,新加坡选择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实行政联企业。一方面通过政府对市场积极干预,另一方面利用市场协调经济发展,做到“大的管住,小的放活,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现在,新加坡开始探索国企私有化改革。

新加坡政府首先于1983年成立贸易发展局,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然后于1986年政府成立私有化委员会,进行国有企业的股份化和国际化。在私有化过程中基本坚持三条原则:第一,成熟企业进行私有化,不成熟企业绝不推向市场;第二,政府为企业提供财务融资需求和市场份额,确保私有化的企业可以正常经营;第三,政府退出成熟市场,不再干预企业经营,通过主权投资基金等方式进军新的产业发展领域。截至1993年,有30家企业完成私有化。

第四轮改革,进入知识密集型的创新产业主导时期。

即使新加坡成功转型进入资本密集型经济体,经济形势一片向好,但它却遇到了建国以来最大的挑战。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改革开放的中国,被李光耀称为“外资吸尘器”。中国巨大的市场、昂扬的创业热情,以及中国政府释放的利好政策,无法不使得中国成为外资吸尘器。

1983年,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加强和利用外资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了:提供一部分国内市场,通过合资经营企业的形式引进我国缺口技术。于是乎,一大批汽车产业的重点项目接连上马,包括重汽项目、北京吉普和上海轿车项目等等,都采用合资经营的模式。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1983~1987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从22.6亿美元升至84.5亿美元,到了1988年,则突破了100亿美元。

1993年,一场主题为“跨国公司与中国”的会议在北京国贸中心召开,明确鼓励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台下,西门子、摩托罗拉、巴斯夫等50家跨国制造企业代表听得热血澎湃。于是,美国福特公司主管国际业务的执行副总裁韦恩·伯克把“头号业务重点”放在了中国;宝洁来中国一口气建立了4家公司和5家工厂……

根据韩礼士基金会米高·恩莱特(Michael J. Enright)教授在《助力中国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影响》报告中测算的数据,1995~2013年期间,外资和外资企业对中国GDP的贡献率约为16%~34%。

2001年4月,飞利浦电子新加坡执行长约翰·范斯普伦特在政府咨询委员会上向新加坡政府提供建议:关于如何最好地留住制造企业。而同时,飞利浦正计划着把其位于新加坡的亚洲地区总部迁往中国香港。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如此评价李光耀:“担任首相期间,我阅读并分析了李光耀的每一篇讲话稿。他可以透过宣传的迷雾,无比准确地阐述我们时代的问题及解决之道。他从未出过错。”

李光耀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他当然非常清楚与中国相比,新加坡的优势和劣势。新加坡已有的任何吸引企业的优惠政策,中国都有。即使现在暂时没有,只要中国想,也很快就可以有。在优惠政策上,新加坡永远不可能超越中国。况且,中国还有如此广阔的市场。

李光耀认为,新加坡可以拿出来和中国比的,是相对更高的人均受教育水平、更高的高学历人才占比。这就意味着,新加坡可以培养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和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本土企业家。

无形的人力资本,才是新加坡的核心竞争力。

李光耀从执政开始就非常重视教育,把教育事业当作其龙头事业,他认为新加坡自然资源匮乏,只有人力资源是没法被挖尽的资源。因此,建国初期,尽管国内经济凋敝,李光耀仍然对教育事业大力投资,进行全民平等教育,重视教育和就业的关系,关注成人教育。

新加坡政府每年对教育的投入金额占GDP的4%左右,财政开支的20%左右。常年的教育投入,为新加坡转型进入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李光耀认为,“必须将‘创造力’融入新加坡的文化、思维定势和价值观中”。

李光耀下定决心,将新加坡工业开始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的活动——把化学品、生物技术、制药和信息通信成为重要驱动力,并大力刺激当地中小企业增长。

此后的两任总理,吴作栋和李显龙,都很好地继承了李光耀的政治遗产。所以新加坡从1959年李光耀担任总理,到现在2021年李显龙执政,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纵然随着时代有所变化,但内核都是一脉相承的。

为了孵化本土企业家,他们尝试减税、打开大门、引进人才;还设立了政府基金给有前途的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更重要的是,新加坡不再单纯地依靠外来者投资,而是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建立自己的技术壁垒。

为培养和吸引高端人才,新加坡出台各项政策,包括但不限于:

政府学生教育:政府支出5亿新元,建立终身学习基金,同时设立奖学金,吸引年轻人从事科研工作;

针对就业技能:2001年政府安排1.4亿新元及社团的赞助成立技能提升计划,帮助那些职位被取代或失业的工人进行技能培训;

针对创新思维:政府为了培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其他与知识经济相关的技能增加拨款63亿新元。

2002年,新加坡贸工部首次明确指出知识经济主要指的是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了发展知识经济,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提出“产业21计划”,旨在10年内将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为新加坡经济的双引擎。

政府投资巨额成立委员会建设研发基金,欲将生命科学发展为制造业的第四根支柱。新加坡还制定了21世纪工业园计划,新建的工业园将融合各种商业、工业、科技、研究与开发活动,协助国家经济转型到知识经济。

一系列政策的结果就是,2001年,新加坡几乎没有任何医药企业。2001~2006年,新加坡对生物医药研发的投入年均增长率接近40%。2006年,《海峡时报》报道称,生物医学科学占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左右,而五年前几乎为零。2006年,新加坡的经济增长率达到7.9%,其中制造业增幅为12%,仅次于对外贸易增长速度。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兴起,新加坡相继推出了产业转型和创新驱动计划及其政策,以加快迈向“工业4.0”时代。近年来,新加坡确定了产业转型的23个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的七大领域和人工智能的五大领域,重视研究开发和创新创业,促进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构建全球首个智慧国家。

2010年新加坡第一个综合的化学后勤园和新加坡第一个世界顶尖的生物医学研发基地——生物科技园建设完成。

2016年,新加坡推出了精密工程产业转型蓝图。计划通过利用数字科技发展先进机器人、增材制造、先进材料、传感器、激光和光学等领域的技术,拓宽和深化先进位造业基础。根据新加坡的《研究、创新与创业2020计划》(Research,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2020 Plan,RIE2020),称将会在2016~2020年提供190亿美元用于研发,比《RIE2015》五年计划的资助额度(160亿美元)提高18%。

2018年新加坡制造业产值在已有基础上增长一倍,达到3000亿新元(约合2000亿美元),利润总额也提升一倍,达到800亿新元。其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四分之一以上,并在许多领域居世界先进水平。

2021年,新加坡政府提出了“制造业2030愿景”:未来10年继续争取50%的增长。

此外,冠病疫情也推进了先进位造业的发展步伐,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表示,新加坡要打造全新的先进位造技能策略及规划中心(Advanced Manufacturing Training Academy),制定先进位造业所需的技能培训计划。

新加坡实施产业转型和创新驱动,旨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应对全球价值链的重构,缓解国内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以智能制造来促进位造业的发展,以及重塑国际竞争力。虽然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时期,但是新加坡的产业转型和创新驱动已初见成效。

04

挺长的总结

这文章的起源,本身只是想回答一个问题:新加坡的制造业为何这么强?

但查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写清楚当前新加坡的制造业为何这么强悍,无非是给新加坡整体做一个“侧写”,描述新加坡当前的经济状况,归纳总结新加坡当前正在实施的政策措施。但新加坡的制造业真的是从零开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所以发展过程更为重要。

在1965年建国以后,新加坡通过大力发展制造业,经济迅速起飞,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在此过程中,新加坡一直都在根据国际局势来调整发展的策略和方向。总结来说,新加坡制造业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而新加坡最早手里的牌很烂,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是新加坡人自己,一步步争取到的。

首先,天时,即相对稳定的国际和国内环境。新加坡实在太小了,国际上的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影响到新加坡。例如,1929~1933年美国大萧条,直接导致新加坡进出口总额降低50.48%。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对中国来讲,属于“东南亚小国”,但对新加坡来讲,就是“强国”。新加坡的对外贸易之中大约50%是橡胶和锡,其中橡胶大多数来自马来西亚,其余主要来自印度尼西亚。随着两国的独立,为了改善本国的贸易结构,它们把出口口岸从新加坡转入国内,与别的国家直接贸易。这对新加坡的贸易带来极大的影响。

新加坡能发展到今天,得益于世界稳定和平、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更得益于新加坡三代领导人高超的政治技巧。同时,也正是因为新加坡要在东南亚波云诡谲的局势中斡旋,所以才有了如此敏锐的危机意识,才能平稳度过四次经济转型。

其次,地利,地处马六甲咽喉要冲。这在早期,其实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掣肘,因为依赖马六甲,所以主要发展转口贸易。俗话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殖民地时期,新加坡有英国保护,即便如此,也被日本占领三年半。而如此小国,身处如此“兵家必争之地”,反而安然无恙,坦白说,有很强的运气的成分。同时,也与地缘政治均势有关。马六甲既是新加坡的风险来源,也是新加坡的护身符。道理很简单,与其让大国拥有这么重要的位置,不如让小国守着,因为它谁也不敢得罪,只能公平。

从这个角度看,新加坡其实没有地利。国土面积小、自然资源无,有深水良港但战略位置紧要,而恰恰又是战略位置保护了它,它又充分利用了自己仅有的“优势”,且没有被“优势”所困。

最后,人和,卓越的领导人和高效的官僚体系。更重要的,我们把一系列政治和经济制度也归为人和。人,才是新加坡的立足之本。建国初期,政治方面,是典型的威权政治,实行言论管制,现在有所放宽。经济方面,被归类为国家资本主义,推行产业政策,直至现在,依旧实施产业引导。法律方面,新加坡的法律非常严苛,是一个保留“鞭刑”的现代国家。

但是,李光耀极度重视人才,亲自游说林金山出任建屋发展局首任主席。如果没有林金山,新加坡很难那么快地解决住房问题。为了吸引人才从政,李光耀还实行高薪养廉。新加坡有高效清廉的官僚体系,有受教育程度排名靠前的公民。正因为如此,它的很多制度才能推行得下去。这也是很多国家试图模仿新加坡制度变革但却橘生淮北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加坡强悍的制造业,离不开上述任何一点。

那么,新加坡未来会怎么样呢?

未来的十年甚至二十年,只要不发生战争,新加坡依旧会是东南亚的一颗明珠。但值得注意的是,从更长远来看,新加坡经济也面临挑战。

新加坡16岁“嫖娼”不违法?!揭秘本地色情行业真实收入
2025年05月01日   •   7万次阅读
新加坡12家银行定存利率汇总!存这里最划算!中国用户能开这些银行账户
2025年05月03日   •   7万次阅读
牛车水食肆纷争升级!女店长与店员当街互殴,双双送医一人被调查
2025年04月29日   •   5万次阅读
【GE2025】 “我们拿鸡翅,但送你整只鸡!” 行动党候选人言论引关注
2025年05月01日   •   5万次阅读
凌晨玩“宝可梦”捉精灵 老妇遇匪5手机被抢
2025年04月28日   •   4万次阅读
【GE2025】新总理效应 行动党大胜 黄循财首次领军受肯定
2025年05月04日   •   4万次阅读
新加坡38岁女子在惹兰勿刹一带,遭两名陌生男子袭击绑起后抢劫
2025年04月29日   •   4万次阅读
卷土重来! “蹭饭女团”讨钱 专挑阿叔下手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新加坡知名马拉松赛事惊现悲剧,一名45岁男子比赛中晕倒,抢救无效身亡
2025年04月28日   •   3万次阅读
新加坡大选,中国朋友问:工人党支持者那么多,为何打不过PAP?
2025年05月04日   •   3万次阅读
好凶!女司机抢泊车位 抢赢了还嚣张这么做
2025年05月02日   •   3万次阅读
【GE2025】工人党群众大会人山人海 行动党阿裕尼候选人:我们不怕
2025年04月28日   •   3万次阅读
三周后的生命重逢!里峇峇利路火灾获救孩童家长泪谢救命客工
2025年04月30日   •   3万次阅读
因澡堂偷拍丑闻!新加坡前外交官抗疫奖章被正式褫夺
2025年04月30日   •   2万次阅读
反对党:婚外情!洗钱!贪污!买不起房!新加坡要沦为乞丐国度!
2025年05月02日   •   2万次阅读
月台喝水险挨罚 留学生:一口差点喝掉500新币!
2025年04月30日   •   2万次阅读
14 岁少年犯罪 “狂飙”!持枪抢劫、下药盗窃、无证逆行,终入青年改造所
2025年04月30日   •   2万次阅读
东方比利返新投票 甩肉21公斤展新貌
2025年04月28日   •   2万次阅读
邻居难忍异味报警 七旬轮椅叔被发现暴毙家中成腐尸
2025年05月02日   •   2万次阅读
老字号包子有蟑螂 食客投诉恶心
2025年05月02日   •   2万次阅读
疑上下扶梯碰撞 男子送餐员互殴
2025年04月28日   •   2万次阅读
【GE2025】滕沛源因美貌受不当关注 工人党吁尊重女性
2025年05月02日   •   2万次阅读
【GE2025】李显龙:外国人煽动种族宗教情绪 触犯新加坡两大禁忌
2025年04月29日   •   2万次阅读
【GE2025】人民行动党 大幅领先 黄循财 李显龙 料轻骑过关
2025年05月04日   •   2万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