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沿岸渔民
一种观点认为,马六甲海盗大部分是海峡沿岸的渔民,他们“兼职”从事海盗活动以便赚取一些生活费,通常是乘黑坐着小舢板靠近商船,上船偷一点东西后又悄悄离开。
或者持刀斧等简单武器伺机作案,这在印尼海域比较常见。海盗案件分为既遂的与未遂的两类,未遂案件占大多数,而且通常发生在夜间。此类案件通常的情形是:船员发现可疑船只靠近或海盗试图登船后,赶紧采取鸣笛、打开灯光、用救火水管朝海盗喷水等措施。海盗见此情形通常放弃。这些海盗很可能是沿岸渔民。
3. 职业海盗
职业海盗包括两类:一般从业者与专业海盗组织。一般从业者是指沿岸以海盗活动为主要工作的居民,他们或组成小团伙行动,或分别受雇于人从事海盗活动。经济落后、社会动荡、法纪松弛、找不到正当职业,是许多人从事海盗活动的社会背景。
而马六甲海峡在印尼一侧水深较浅,散布著许许多多的岛屿,又为海盗活动提供了地理上的便利,离新加坡只有4公里的巴比岛甚至成了名闻遐迩的“海盗岛”,上面处处都是吊脚楼,聚集著1000多名海盗。距离巴比岛不远的巴淡岛是个旅游胜地,也有许多人受雇从事海盗活动。

一种看法认为,东南亚的海盗活动基本上操纵在5个“海盗托拉斯”手中,他们已经高度专业化,因而具有很强的作案能力。
其网络遍布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分别承担策划、联络、劫持、卧底、改装、买卖等环节。如1995年袭击安娜·希尔热号货船、1998年袭击日本“天宇”号(M.V.Tenyu)货船、1999年袭击日本“阿隆德拉彩虹”号货轮的海盗团伙,其成员就分别来自韩国、印尼与缅甸。
04. 新加坡抗击海盗史
马六甲海峡位于印度洋北部、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之间相互往来的海上枢纽,交通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有“东方的直布罗陀”之称。马六甲海峡曾先后被葡萄牙、荷兰、美国和日本占领,直至二次大战后,马六甲海峡才归沿岸国所有。
1971年11月16日,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3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共管马六甲和新加坡海峡的事务。
然而,这一咽喉重地如今却弥漫着海盗与恐怖组织联手制造恐怖事件的阴影。自19世纪初,马六甲海域就常有海盗出没。
依照联合国国际海运局最近的统计,在过去10年间,全球范围内的海盗劫船事件以3倍速度增长,而马六甲海峡则为全球海盗事件的中心。
2004年那场印度洋大海啸也使凶悍无比的马六甲海盗暂时没了踪影。分析家指,“这些海盗要么在灾难中死了,要么就是抢劫工具被毁。”
但海盗的“复原”能力非常惊人,在短短的2个月后,他们就制造了几起劫船事件。
2005年2月28日:马六甲海峡北部水域发生海盗袭击拖船事件,被掳走的拖船船长和1名船员至今下落不明。马来西亚中部的马海军红土坎基地发言人卡丽玛说,红土坎海军基地巡逻艇“KD佩达纳号”当晚9时左右在槟城以西约50海里的水域,协助救起1名受伤的船员和其他5名船员。
2005年3月12日:一伙武装人员在马六甲海峡使用火箭弹发射器袭击并一度劫持一艘满载不明可燃化学品的运输船。海盗报告中心说,35名海盗登上了“MT特里-苏木都剌”号运输船。船长和轮机长被挟为人质。
2005年3月14日:海盗在马来西亚领海袭击了一艘名为“伊达藤”的日本拖船,导致3人失踪。据报“伊达藤”号船员曾向中心求救,报告说拖船在槟榔屿以北海域遭到人数不详的武装海盗袭击。

面对这样猖獗的犯罪活动,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2005年敲定了“马新印马六甲海峡联巡协作”架构,三国派出总共15到20艘军舰,全年全天候巡逻马六甲海峡。
长期以来,新加坡都在为了抗击海盗坚持不懈地努力。很多人应该都不知道,李显龙总理的弟弟李显扬在90年代初也曾是打击海盗活动的要角。

1992年,时任新加坡武装部队联合行动与策划司长的李显扬准将曾经是一个新加坡与印尼的联合协调委员会的共同主席,该委员会的成立目的正是为了打击本区域猖獗的海盗活动。当年双方通过紧密合作成功逮捕了至少38名海盗。
因此,在海盗活动日益增长的今天,所有航行在新加坡海峡的船只和人员都要万分警惕,注意戒备。保持和新加坡海事部分的联络,及时备案,以保证安全。
资料来源:
1. 薛力,马六甲海峡海盗活动的趋势与特征,《国际政治研究》
2. 8视界:我国严厉看待新加坡海峡武装海盗劫持事件
3. 早报:新加坡海峡航道 四天五艘船遇海盗
4. 搜狐新闻:现代化海盗袭击招数揭密:他们横行马六甲
5. 南方周末:海盗牵动马六甲格局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