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金融业争议调解中心新财年报告揭示诈骗索偿案与寿险索偿案的显著变化,诈骗手段多样,涉及人群广泛。
1. 诈骗索偿:数量与类型齐升
新加坡金融业争议调解中心(FIDReC)在 11 月 20 日公布的 2023/24 财年报告中指出,该财年共收到 2894 起索偿案,较前一财年增长 32%,处理案件同比增加 45%。
在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索偿案件里,诈骗案占比近 60%。在这 829 起诈骗索偿案中,700 起进入调解程序,成功率达 80%,其余 70 起进入仲裁,仅有 13 起消费者胜诉。
从类型上看,未经授权交易(335 起)、网购(138 起)、丢失卡(73 起)、网络钓鱼(65 起)和其他诈骗(159 起),涵盖冒名顶替、投资骗局、求职陷阱、爱情诈骗、贷款诈骗等。

来源:新加坡金融业争议调解中心
2. 典型案例:诈骗无孔不入
年龄并非诈骗的防火墙,在众多投诉人中,31 岁至 60 岁的群体占比高达 72%。信用卡(59%)和存款户头(39%)成为诈骗分子的主要目标。
一位 70 岁的独居老妇就遭遇了精心设计的骗局。她接到冒充中国北京警官的电话,被告知信用卡在中国被盗刷,若不配合将面临牢狱之灾。
随后电话转接给 “新加坡警察”,骗子以设立 “安全账户” 为由,用伪造的银行信函和户头信息诱使老妇转账 20 万元。一周后老妇联系不上骗子才发觉受骗,向银行求助碰壁后转向 FIDReC。
银行称老妇系自愿转账且已短信提醒,最终出于善意补偿 2 万元,老妇无奈接受。
还有一笔高达 110 万 7539 元的诈骗索偿案仍在调解中,受害者被冒充政府官员的骗子欺骗,以为涉及洗钱,从户头取出定期存款汇入骗子账户。

来源:联合早报
3. 应对之策:机构与个人并重
金融业争议调解中心总裁蔡惠涵向《联合早报》表示,诈骗面前无人能独善其身,数据表明各年龄段都有中招风险,每个人都需提高警惕并遵循政府防诈骗建议。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上财年各类索偿案全面增加,应着重强化内部投诉处理机制,防止案件流入调解中心。
而消费者在遇到争议时,首选与金融公司或银行协商,若协商无果可上诉,上诉失败后再寻求调解中心援助。
此外,她提醒消费者,金融产品日益复杂,购买前务必详细咨询后再签署协议,否则一旦产生纠纷,赔偿可能无望。

来源:Pixabay
参考资料:
1. https://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241121-5376846,联合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