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金融業爭議調解中心新財年報告揭示詐騙索償案與壽險索償案的顯著變化,詐騙手段多樣,涉及人群廣泛。
1. 詐騙索償:數量與類型齊升
新加坡金融業爭議調解中心(FIDReC)在 11 月 20 日公布的 2023/24 財年報告中指出,該財年共收到 2894 起索償案,較前一財年增長 32%,處理案件同比增加 45%。
在針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索償案件里,詐騙案占比近 60%。在這 829 起詐騙索償案中,700 起進入調解程序,成功率達 80%,其餘 70 起進入仲裁,僅有 13 起消費者勝訴。
從類型上看,未經授權交易(335 起)、網購(138 起)、丟失卡(73 起)、網絡釣魚(65 起)和其他詐騙(159 起),涵蓋冒名頂替、投資騙局、求職陷阱、愛情詐騙、貸款詐騙等。

來源:新加坡金融業爭議調解中心
2. 典型案例:詐騙無孔不入
年齡並非詐騙的防火牆,在眾多投訴人中,31 歲至 60 歲的群體占比高達 72%。信用卡(59%)和存款戶頭(39%)成為詐騙分子的主要目標。
一位 70 歲的獨居老婦就遭遇了精心設計的騙局。她接到冒充中國北京警官的電話,被告知信用卡在中國被盜刷,若不配合將面臨牢獄之災。
隨後電話轉接給 「新加坡警察」,騙子以設立 「安全帳戶」 為由,用偽造的銀行信函和戶頭信息誘使老婦轉帳 20 萬元。一周後老婦聯繫不上騙子才發覺受騙,向銀行求助碰壁後轉向 FIDReC。
銀行稱老婦系自願轉帳且已簡訊提醒,最終出於善意補償 2 萬元,老婦無奈接受。
還有一筆高達 110 萬 7539 元的詐騙索償案仍在調解中,受害者被冒充政府官員的騙子欺騙,以為涉及洗錢,從戶頭取出定期存款匯入騙子帳戶。

來源:聯合早報
3. 應對之策:機構與個人並重
金融業爭議調解中心總裁蔡惠涵向《聯合早報》表示,詐騙面前無人能獨善其身,數據表明各年齡段都有中招風險,每個人都需提高警惕並遵循政府防詐騙建議。
對於金融機構而言,上財年各類索償案全面增加,應著重強化內部投訴處理機制,防止案件流入調解中心。
而消費者在遇到爭議時,首選與金融公司或銀行協商,若協商無果可上訴,上訴失敗後再尋求調解中心援助。
此外,她提醒消費者,金融產品日益複雜,購買前務必詳細諮詢後再簽署協議,否則一旦產生糾紛,賠償可能無望。

來源:Pixabay
參考資料:
1. https://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241121-5376846,聯合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