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科技产业的浪潮之中,每一次的起伏都牵动着无数从业者的心弦。近日,新加坡本土电子企业 Creative Technology 裁减了约40名员工,占其员工总数的14%,这一消息再度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科技行业这场持续蔓延的 “寒冬” 之上。
在当前科技行业裁员浪潮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Creative Technology的这一举措,无疑是众多企业在市场变革中艰难求存的一个缩影。
Creative Technology裁员
揭开科技行业裁员潮的冰山一角

回顾Creative Technology的辉煌历史,它曾是新加坡科技行业的骄傲。1981年由Sim Wong Hoo创立后,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大幅增长;1989年推出的Sound Blaster声卡更是让新加坡在全球科技领域崭露头角,该产品以其高性价比和优质性能,在20世纪90年代以7:3的比例超越竞争对手,自推出以来销量已超过4亿台。

1992年,Creative成为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加坡公司。 1999年,它还率先推出了Nomad MP3播放器,比苹果的iPod早了两年,改变了人们随时随地听音乐的方式,并在2006年因专利侵权起诉苹果,获得了1亿美元的和解金。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苹果等竞争对手的崛起,Creative的产品逐渐失去优势。
Creative Technology发言人证实,此次裁员是公司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而进行的业务重组的一部分。尽管发言人未确认受影响员工的具体数量以及是否都在新加坡,但从公司官网信息可知,目前其全球员工数量已远不及21世纪初的鼎盛时期。
此次重组波及多个部门,包括销售和营销部门。公司方面也表示,这一决定并非轻易做出,员工一直是公司的核心,公司对他们的辛勤工作、奉献精神和热情深表感激,并将按照人力部的指导方针为受影响员工提供支持。
回顾2024年科技大厂
裁员历程,触目惊心
Creative Technology的裁员并非个例,而是全球科技行业裁员趋势的一部分。自2022年以来,科技行业的裁员潮就从未停止。根据Layoffs.fyi 的数据,自2022年起,已有数十万名科技公司员工被裁。

2024年,548家科技公司解雇了超过15万名员工,仅2025年前两个月,全球就有超过1.33万人失去工作。受影响的公司包括Meta、TikTok、戴森、微软和谷歌等,其中部分员工位于新加坡。
Meta(原Facebook)因元宇宙业务投入产出失衡和广告营收压力,多次大规模裁员;TikTok则因全球监管压力和运营成本问题,开启了裁员优化;微软在技术转型中对传统业务“瘦身”,以聚焦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就连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也未能幸免,纷纷通过裁员来应对经济下行和行业转型的双重压力。
以下是部分大厂裁员人数:
◎ Meta(原Facebook):2024年11月,Meta宣布裁员110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13%。
◎ TikTok:2024年12月,TikTok母公司字节跳动宣布裁员1000人。
◎ Dyson:2024年10月,英国家电制造商Dyson宣布裁员600人。
◎ Microsoft:2024年7月,微软宣布裁员1800人。
◎ Google:2024年1月,谷歌宣布裁员12000人。
这场裁员潮的背后,是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和科技行业的深刻变革。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上升,导致企业不得不削减成本;另一方面,新兴技术的崛起,如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正在重塑行业格局,迫使企业重新配置资源,淘汰冗余岗位。
新加坡全员终身技能学习
应对科技行业裁员潮

在这场科技行业的 “寒冬” 里,新加坡却展现出前瞻性举措 ——“技能创前程”(SkillsFuture)计划。该计划旨在为民众提供终身学习机会,涵盖从基础数字技能到前沿科技领域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等课程,以应对科技变革带来的职业挑战。
该政策旨在鼓励所有新加坡人,无论年龄和职业,都持续学习新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市场需求,借此提升竞争力。具体内容可以阅读下列文章:
◎ 新加坡总理黄循财郑重承诺:政府将以 “技能创前程”计划,为国人各阶段发展保驾护航!
Creative Technology的裁员,不仅是其自身发展困境的体现,更是全球科技行业变革的一个缩影。对于个人而言,终身学习是应对行业变局的关键;对于企业而言,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是保持竞争力的核心。新加坡的“技能创前程”计划,正是应对这一变局的有力举措,也为全球科技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科技行业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只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才能在这场变革中赢得先机。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在这场科技浪潮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勇敢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