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科技產業的浪潮之中,每一次的起伏都牽動著無數從業者的心弦。近日,新加坡本土電子企業 Creative Technology 裁減了約40名員工,占其員工總數的14%,這一消息再度將人們的目光聚焦到科技行業這場持續蔓延的 「寒冬」 之上。
在當前科技行業裁員浪潮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Creative Technology的這一舉措,無疑是眾多企業在市場變革中艱難求存的一個縮影。
Creative Technology裁員
揭開科技行業裁員潮的冰山一角

回顧Creative Technology的輝煌歷史,它曾是新加坡科技行業的驕傲。1981年由Sim Wong Hoo創立後,在20世紀90年代實現了大幅增長;1989年推出的Sound Blaster音效卡更是讓新加坡在全球科技領域嶄露頭角,該產品以其高性價比和優質性能,在20世紀90年代以7:3的比例超越競爭對手,自推出以來銷量已超過4億台。

1992年,Creative成為第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新加坡公司。 1999年,它還率先推出了Nomad MP3播放器,比蘋果的iPod早了兩年,改變了人們隨時隨地聽音樂的方式,並在2006年因專利侵權起訴蘋果,獲得了1億美元的和解金。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蘋果等競爭對手的崛起,Creative的產品逐漸失去優勢。
Creative Technology發言人證實,此次裁員是公司為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條件而進行的業務重組的一部分。儘管發言人未確認受影響員工的具體數量以及是否都在新加坡,但從公司官網信息可知,目前其全球員工數量已遠不及21世紀初的鼎盛時期。
此次重組波及多個部門,包括銷售和營銷部門。公司方面也表示,這一決定並非輕易做出,員工一直是公司的核心,公司對他們的辛勤工作、奉獻精神和熱情深表感激,並將按照人力部的指導方針為受影響員工提供支持。
回顧2024年科技大廠
裁員歷程,觸目驚心
Creative Technology的裁員並非個例,而是全球科技行業裁員趨勢的一部分。自2022年以來,科技行業的裁員潮就從未停止。根據Layoffs.fyi 的數據,自2022年起,已有數十萬名科技公司員工被裁。

2024年,548家科技公司解僱了超過15萬名員工,僅2025年前兩個月,全球就有超過1.33萬人失去工作。受影響的公司包括Meta、TikTok、戴森、微軟和谷歌等,其中部分員工位於新加坡。
Meta(原Facebook)因元宇宙業務投入產出失衡和廣告營收壓力,多次大規模裁員;TikTok則因全球監管壓力和運營成本問題,開啟了裁員優化;微軟在技術轉型中對傳統業務「瘦身」,以聚焦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新興領域。就連谷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也未能倖免,紛紛通過裁員來應對經濟下行和行業轉型的雙重壓力。
以下是部分大廠裁員人數:
◎ Meta(原Facebook):2024年11月,Meta宣布裁員11000人,約占員工總數的13%。
◎ TikTok:2024年12月,TikTok母公司位元組跳動宣布裁員1000人。
◎ Dyson:2024年10月,英國家電製造商Dyson宣布裁員600人。
◎ Microsoft:2024年7月,微軟宣布裁員1800人。
◎ Google:2024年1月,谷歌宣布裁員12000人。
這場裁員潮的背後,是全球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和科技行業的深刻變革。一方面,全球經濟增速放緩、通脹壓力上升,導致企業不得不削減成本;另一方面,新興技術的崛起,如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等,正在重塑行業格局,迫使企業重新配置資源,淘汰冗餘崗位。
新加坡全員終身技能學習
應對科技行業裁員潮

在這場科技行業的 「寒冬」 里,新加坡卻展現出前瞻性舉措 ——「技能創前程」(SkillsFuture)計劃。該計劃旨在為民眾提供終身學習機會,涵蓋從基礎數字技能到前沿科技領域如區塊鏈、人工智慧等課程,以應對科技變革帶來的職業挑戰。
該政策旨在鼓勵所有新加坡人,無論年齡和職業,都持續學習新技能,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工作環境和市場需求,藉此提升競爭力。具體內容可以閱讀下列文章:
◎ 新加坡總理黃循財鄭重承諾:政府將以 「技能創前程」計劃,為國人各階段發展保駕護航!
Creative Technology的裁員,不僅是其自身發展困境的體現,更是全球科技行業變革的一個縮影。對於個人而言,終身學習是應對行業變局的關鍵;對於企業而言,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是保持競爭力的核心。新加坡的「技能創前程」計劃,正是應對這一變局的有力舉措,也為全球科技行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科技行業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只有不斷學習和適應,才能在這場變革中贏得先機。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需要在這場科技浪潮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勇敢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