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科研团队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创下世界纪录!
近日,新加坡国立大学(NUS)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由侯毅助理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他们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钙钛矿-有机串联太阳能电池,其能量转换效率经权威机构认证,达到了惊人的26.7%(有效面积1平方厘米),一举刷新了该类型太阳能电池的世界最高效率纪录!

这项开创性研究的领导者是来自NUS设计与工程学院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的侯毅助理教授。作为NUS的校长青年教授和新加坡太阳能研究所钙钛矿基多结太阳能电池课题组的负责人,侯教授及其团队长期致力于下一代高性能太阳能技术的探索。团队中的核心成员,如Jia Zhenrong博士和Guo Xiao先生,也为此付出了辛勤努力。

来源:NUS news
这项研究成果的核心亮点在于其卓越的光电转换效率。在标准测试条件(AM 1.5G)下,该团队研发的1平方厘米有效面积的钙钛矿-有机串联太阳能电池,其效率经独立第三方认证达到了26.7%。这一数字不仅显著超越了此前同类技术的最佳效率,更标志着该领域一个新的世界纪录的诞生!

来源:NUS news
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突破性研究,已于2025年6月25日正式发表在全球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
那么,是什么让这项研究如此与众不同?关键在于团队巧妙地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全新的窄带隙有机吸光分子。众所周知,太阳光谱中的近红外(NIR)区域是传统薄膜串联太阳能电池难以有效利用的部分,这成为了限制其整体效率提升的一大瓶颈。

来源:Nature
侯毅教授团队研发的这种创新分子,采用了独特的不对称分子结构,并拥有延伸的共轭体系。这种精妙设计使其能够高效吸收深部近红外光,同时保持足够的驱动力,确保了高效的电荷分离,并促进了有序的分子堆积。这些特性共同作用,对于提升整个太阳能电池器件的性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源:Nature

来源:Nature
这项分子设计的成功,正是破解了近红外光吸收效率低这一长期困扰该领域的难题。
侯毅助理教授团队表示,他们下一步的研究将聚焦于提升电池在实际应用环境中的长期稳定性,并加速推进中试生产线的建设。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它将推动高性能柔性太阳能技术从实验室研究跨越到产业化应用,为清洁能源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信息来源:学校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