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卫生组织昨日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在南非和博茨瓦纳发现的可能会迅速传播的新冠病变异毒株B.1.1.529。世卫24日已将该毒株列入“正在监控”的变异毒株,世卫专家正对该毒株进行分析。
世卫组织早前表示,需要多个星期的时间才能了解新变异毒株的影响,因此告诫各国不要仓促实施旅行限制,而是应该采取基于风险和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后,才考虑实施限制措施。
英国科学家曾警告,在博茨瓦纳会出现一种冠病毒株,该毒株有32个突变。许多突变表明,它们具有很高的传染性和对疫苗的抵抗力,与所有其它冠状病毒变体相比,这种毒株的刺突蛋白变化更多。

南非国家传染病研究所(NICD)后来也证实,在南非发现了这种新毒株,目前已发现22起病例。为预防该毒株在英国传播,英国卫生部已经宣布南非、博茨瓦纳等六个非洲国家将从26日起被列入“红色”警戒名单,从26日中午12时起暂停来自这些国家的航班。
世卫组织冠状病毒技术负责人范克尔克霍夫表示,令人担忧的是,数量如此庞大的突变,可能会对病毒的行为方式产生影响。一些卫生专家认为,随着多国解禁幷重开国际旅行,该变异毒株的传播范围已经扩大到更多国家和地区。
亚洲范围内,目前香港通报了两名境外输入冠病病例,他们所携带的病毒基因排序与早前在南非发现的B.1.1.529冠病新变种相似。

其中1名从南非抵港病患是1名36岁印度籍男子,11月11日抵达香港后入住富豪机场酒店的5112号房间。他在检疫第三天(13日)的检测结果呈阳性,病毒量高。
另一名病患则是1名62岁的中国籍男子,11月10日从加拿大抵港后入住富豪机场酒店同层斜对面的5111号房间,检疫第九天(18日)的检测结果呈阳性。

香港防护中心已安排11月11至14日入住该酒店5111和5112号房间左右相连三个房间(即5105至5120号共12个房间)的12人,到检疫中心接受14天强制检疫,暂时未有相关确诊个案。
港府专家顾问袁国勇早前对上述病例进行调查后发现,先确诊的印度籍男子戴“自私”气阀口罩,喷出病毒没有被过滤,开酒店房间门取餐或倒垃圾时,有一半的时间没戴口罩,且房外空气流动不足,导致病毒停留,并猜测带病毒的空气流出走廊,导致斜对面房男子感染。袁国勇奉劝市民尤其外国返港者,改用外科口罩。
本地今日新增1090起确诊病例

本地新增1090起2019冠状病毒确诊病例,社区病例报1064起,客工宿舍病例有22起,输入型病例则有4起。在社区病例中,有185起是60岁或以上的年长者,未满12岁的孩童有105人。 本地病例总数目前累计25万9875起。


每周感染增长率为0.74。过去一天再有2233人出院,包括301名60岁或以上的年长者。


目前仍有1233人需要住院,普通病房有214人需要氧气供给,33人因情况不稳而送入加护病房接受密切观察,52人病危,目前在加护病房插管。目前的加护病房整体使用率是54.2%。

在过去28天的6万7589起确诊病例当中,98.7%没有症状或只有轻微症状,0.8%住在普通病房但需氧气供给,0.2%住进加护病房,0.2%病逝。
截至昨天(25日),完成疫苗接种的人口比率维持在85%,86%人口则接种了至少一剂,已接种追加剂的人口维持在24%。在年满12岁且符合接种资格的人口当中,已有94%完成接种。
今日本地现有5个大型感染群均有新增确诊:

本地今日再有3名冠病患者去世

本地再有3人死于2019冠状病毒并发症,累计死亡病例为684起。他们的年龄介于69岁至83岁,之前都有潜在的健康问题。过去两个多月来,本地每天都有新通报的死亡病例,目前累计死亡人数为684人。
确诊非洲狮和饲养员康复
动物园非洲狮展区明天重开

早前确诊冠病的非洲狮和饲养员已完全康复,新加坡动物园的非洲狮展区11月27日将重新开放,确诊的亚洲狮则仍在隔离中。
万态保育集团今天发文告表示,11月9日确诊的五头非洲狮至今已完全康复,也没有再出现任何症状。因此,隶属国家公园局的动物与兽医事务组于11月23日已解除对非洲狮的隔离令,让展区能重开。
仍在夜间野生动物园隔离的九头亚洲狮,则还有轻微症状。所有染病的夜间动物园肉食动物区饲养员(3人)都已康复和重返岗位,目前并没有其他物种出现感染冠病的症状。
研究:莫德纳与俄罗斯卫星五号疫苗比辉瑞有效

匈牙利研究人员发现,莫德纳和俄罗斯卫星五号(Sputnik V)2019冠状病毒疫苗比辉瑞-BioNTech疫苗有效。彭博社报道,研究人员对五款疫苗进行大规模研究后,得出这个结论。
根据《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期刊》刊登的研究报告,研究人员今年1到6月,审查超过370万名年满16岁的疫苗接种者的数据,以了解他们在接种第二剂疫苗至少七天后的有效性。结果发现,莫德纳预防冠病的效力最高,达88.7%;卫星五号为85.7%,排名第二;辉瑞83.3%,名列第三。
在预防染疫死亡方面,卫星五号的效力最高,达95.4%;莫德纳第二,效力为93.6%;辉瑞90.6%,排第三。
信息来源:新加坡卫生部,8视界新闻,联合早报,海峡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