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新成立的创新中心不再集中在硅谷,反而更多设在亚洲。
报告指出,硅谷的创新中心所占全球比例从2015年7月的18%,跌至2016年10月的14%。而亚洲的新加坡、班加罗尔和东京新成立的创新中心有9个,比硅谷还要多。

事实上,企业不再以硅谷和欧洲作为首选,就是因为亚洲的人才供应更充足。
2017年的一项研究更加印证了这一点。美国机构Startup Genome与Global Entrepreneurship Network合作,于2017年3月发表2017年全球新创生态系统报告(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比较全球55个城市新创方面的表现。8个评核标准包括资金、市场覆蓋度、环球连系、科技人才、新创经验、资源吸引力、企业参与,及创业者野心与策略。
研究结果显示:新加坡已超越硅谷,于科技创新人才方面排名全球之首。

自确立了科技创新人才的优势地位之后,新加坡更是加快了“抢人才”的步伐。新加坡政府在科技生态系统发展上的三大战略为:
第一,持续引进高等学府的学生,并投资于持续教育与培训课程,发展本地人才库。在未来三年里,高等学府将培训约2万名本地科技专才,持续教育与培训课程也将能培养6250名本地人才,从事数码营销、软件工程和网络安全等工作;
第二,全球创新联盟(GIA)将与企业合作,发掘海外科技人才;
第三,向世界各地的顶尖科技人才提供“科技准证”,填补本地科技人才的不足。
这第三点,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科技准证”。

2020年9月2日,美国康纳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周三发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报告显示,新加坡是亚太最具创新力经济体。
这项指数评估全球超过130个经济体,以创新投入(Innovation Input)和创新产出(Innovation Output)作为衡量指标。创新投入细分五大经济要素,即制度、人力资本与研究、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和商业成熟度,创新产出则分为知识与技术产出和创意产出。
报告指出,新加坡在创新投入方面名列世界前茅,尤其制度最为卓越,不过创新产出则稍微逊色。

如此看来,新加坡是非常有成为下一个硅谷的潜质的。
科创人才无疑是新加坡硅谷梦的最大优势。但丰富的科技创新人才只是一方面,何况新加坡的科创人才优势的确立,一部分是成本较低使然。

新加坡政府在扶持企业创新这块也是真的没少投入。
2020年8月13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局长Ravi Menon在“新加坡金融科技节”每周特别在线节目中宣布,新加坡将推出“金融科技领域与创新计划 2.0”( Financial Sector Technology andInnovation Scheme,简称FSTI 2.0),在未来三年预计投资2.5亿新元推动金融产业创新发展。
FSTI 2.0资金来自金融领域发展基金(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 Fund),具体包括两项措施:加强对早期技术试验的支持及加强金融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硅谷创新的“铁三角”中,大学提供人才,政府提供支持,这两方面在新加坡都因地制宜进行了调整,人才的来源除了大学,还有来自国外的科创人员;扶持政策方面,新加坡政府也是一向大手笔。
“铁三角”中的企业自然也不甘落后。其实,新加坡从未打造出像谷歌和Facebook这样的全球科技巨头,也没有诞生过微信这样拥有上亿月活跃用户的服务。在包括生物科技、媒体和娱乐在内的多个产业里,新加坡的创新成果也是喜忧参半。
但是,在新加坡设立总部的大型企业可是不少。
据谷歌、淡马锡(Temasek)与贝恩咨询公司(Bain & Company)于11月10日公布的2020年东南亚电子经济(e-Conomy SEA 2020)报告指出:在东南亚六大经济体中,新加坡吸引了最多大型企业前来设立总部,其中不乏科技业的顶尖公司。
在新加坡设立总部的科技巨擎的估值都超过10亿美元(约13.5亿新元),包括电子商务平台Lazada与虾Shopee总公司Sea等等。
今年9月,继TikTok之后,中国另一大型公司腾讯(Tencent)宣布在新加坡开设办事处,计划把新加坡作为区域中心。而阿里巴巴更是早早就开始在新加坡布局,扩张事业版图。

但总部再多,也不是新加坡自己的企业。 只有成长出一批世界级的创新“引擎”企业,新加坡才真正称得上是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引擎”企业的形成是以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要给小微企业足够生长空间,为民营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尊重市场规律,让大量中小企业能在自由竞争的环境里自然发展,通过自然生长、残酷竞争、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最终培育出有代表性的企业。

科技创新的基础架构铺设好之后,新加坡在创新环境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风险投资方面,新加坡近十年来的“吸金力”不断增强。2018年获得了总额为75亿美元的风投,交易笔数占东南亚75%。
据亚洲交易街(Deal Street Asia)的最新报告,2020年第一季度,尽管受到疫情影响,新加坡的风险投资筹款仍达8.65亿美元,在东南亚地区居首位。
其他创新要素比如行业协会、服务机构等方面,新加坡也都是朝着大型、专业的方向不断前进著。

与此同时,新加坡积极营造浓郁创新氛围,改善创新的生态环境。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政府公共服务,放松和解除对投资与融资的管制,提高对承担风险的激励,注重对产权的保护,创造了开放与宽容的社会氛围。
2020年东南亚电子经济报告提到,新加坡当前虽处在短期经济低迷状态,但本地的电子经济(e-Conomy)仍有望在2025年达到220亿美元(约297亿新元)的产值。
足可预见,科技创新领域未来势必作为新加坡经济重要的助推器。 而新加坡,也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硅谷。

04. 新硅谷之位坐稳了吗?
但要说新加坡坐稳了新硅谷的宝座,却也为时尚早。
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科技创新正成为全球城市的重要标志功能,将“科技创新”定位为城市的核心功能或核心竞争力的主张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认同,未来的全球城市必然同时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积极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提升综合实力和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举措,纽约、伦敦、新加坡、东京、首尔等先后提出了建设全球或区域创新中心的目标,并出台了相应的战略规划。
新加坡的竞争敌手皆为强敌,且都对成为“新硅谷”势在必得。所以新加坡还得打起精神,保持优势,补足短板,才能安枕无忧。

金融时报评论,新加坡需努力让创业者和投资者看到可靠的获利出场途径,才能实现成为下一个硅谷的目标。
新加坡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是东、西方的重要转口站。大约10年前开始,新加坡开始透过补助与赞助创业孵化器的方式投资科技业。
如今新加坡拥有逾270支创投基金与4,000多家科技创新公司,聘雇近2.2万人。外界对新加坡创业中心的评价也越来越高。
对创业者来说,新加坡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邻近成长迅速的东南亚各国;中国企业尤其喜爱借重新加坡的此一优势,有系统地朝东南亚扩张。

新加坡也不忘为创业者创造环境,打造科技创新的产业园区。
纬壹科技城One-North是由新加坡政府于2000年开始耗资150亿新元发展的大型新经济项目,目的是为发展知识型经济打造综合产业平台,计划在15-20年间分四期完成开发。
科技城取名“纬壹”,是指新加坡位于北纬一度,而读音接近“唯一”这个词,别具意义。整个科技城总面积占地200公顷,地处新加坡科技走廊的中心地带,交通方便。
科技城集住宅、商业中心、高等学府、研究机构、休闲体育设施等于一体,生命科学、信息科技、环境科学与工程和数字创意多媒体为三大主导产业,辅以商业娱乐与教育生活配套组团,同时预留远期拓展区,是创新创业的热土。

对投资者来说,新加坡科创公司目前大多以消费者为中心,业务多以相对简单的科技为基础。至于专注于深科技的科创公司都还在起步阶段。
而且,新加坡科创公司所面临的一大障碍是新加坡证交所(SGX),因为未能吸引东南亚大型科技公司前来挂牌,且其股市流动性和估值都相当低迷。
和硅谷不同的是,在新加坡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或大型并购案成功获利出场的科创公司仍然不多,而获利出场是科创公司和创投基金生命周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在投资者能看到可靠的获利出场途径前,新加坡距离成为新硅谷的目标仍有一段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