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新加坡外来人口增加,来自世界各地的男男女女聚集在此,也给新加坡人增加了选择的对象。数据就显示,异国通婚的比例明显增加了。
不包办代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李光耀在新加坡政坛上的鼎盛时期,可以说在很多地方,他是举足轻重一言九鼎,女儿李玮玲也正处于青春年华。新加坡在对待“剩女”婚嫁问题上,李光耀只介绍他们认识,绝不包办代替,不搞“拉郎配”,在成千上万对新婚夫妇中,没有一对是“奉‘旨’成婚”乱点鸳鸯谱的。 李光耀女儿至今一直没有“脱单”,李光耀在遗嘱中强调,他的故居可以一直由“单身”的女儿李玮玲居住,直至她搬出去,才会考虑拆除问题。

李光耀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要想解决自己女儿的个人问题应该是不难的,中国传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可以决定子女的终身大事,但是李光耀虽然对他自己的女儿也说过“孩子比博士学位更重要”,希望她尽快能找个如意郎君,但是李光耀并没有包办代替她找一个乘龙快婿、“强迫”她结婚成家。

李光耀这个“红娘”虽然 “有心栽花”用心良苦,但是至今还是有一些人“无缘牵手”, 新加坡一些“剩女”没有成功“脱单”。一心为人作嫁衣,却孤单了自己的“小龙女”,他也没有解决自家的问题,女儿至今也是孤单一人,确实令人感到有些美中不足。
有网友说了一句题外的话,虽然在新加坡地小人少选择的余地小,但是大中国却是人才济济,况且,李光耀曾经到中国访问了33次,并且多次带着女儿李玮玲一道,与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关系都十分密切,而且李光耀还是“两岸关系”的“红娘”,首次的“汪辜会谈”就是在新加坡举办的。中国对外开放后,中国人与外国人通婚也是司空见惯的,在外国是“剩女”,在中国往往就会成为“皇帝女儿不愁嫁”,海外著名的女单身富商陈某某,就嫁给了中国一个著名的演唐僧男演员。只要李光耀有这个意愿,想给女儿在中国老家找个对象,还不是小菜一碟,只要这个“绣球”一抛出去,想当“驸马”的中国人大有人在。

如果真是这样,“家事”也就成为“国事”,对李玮玲来说是美事一桩,对中新两国来说,也增添一段佳话,为中新关系锦上添花。
随着这一系列举措的落实,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社交组的会员已经近10万人,通过社交促进组的活动结识的会员中,超过三成结了婚。到1997年,63%的新加坡男性大学毕业生娶了教育程度相同的妻子,比1982年的37%提高了26%。也有越来越多女性大学毕业生愿意下嫁给非大学毕业的男士,不再保持单身。
同时,以中学教育程度的男女为服务对象的社交组织,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政府社交发展署下成立的社交促进组,会员人数到1995年时已增加到9.7万人,通过它所组织的活动而互相认识的会员中有31%结为夫妻。成千上万个家庭,在李光耀的“红娘”组织帮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甘当“超级奶爸”
有国外媒体嘲讽新加坡政府是什么都管的“保姆政府”,李光耀却说,新加坡有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如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保姆之邦”的话,我反而要为它倍感骄傲。在新加坡除了大家知道的乱吐口香糖会罚款外,还有一些奇葩法律,如在家中裸体如果不关门窗被人看见要罚款;家中发现蚊虫要罚款;不冲厕所要罚款;乱丢烟头要罚款;在公共汽车上吃东西也要罚款等等,所以又有人把李光耀称之为“超级奶爸”。
婚嫁的背后是“人才”
在婚嫁问题的背后,李光耀不但是“君子成人之美”,更重要的是,担心新加坡的人才匮乏问题,在资源匮乏的新加坡,人才起到决定性作用。李光耀对优秀女性的婚嫁及生育问题的关注,就是要为新加坡的未来积累更多的人才资源,他反复强调,如果人才不足,我们永远无法跻身第一流的国家。
政治就是“众人之事”
古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婚丧嫁娶是人之常情,这些婆婆妈妈的琐事,在很多国家,领导人是不会关心的,但李光耀却“爱管家务事”。其实,政治就是“众人之事”,其本意就是老百姓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脱离了这些“小事”,那就是“空头政治”。可见李光耀当“红娘”,才是把“政治”落到了实处,抓到了真正的“政治”。
作者简介田柏强 原中国安徽工人日报高级记者 现旅居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