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幼儿园补贴,幼儿教育津贴,家庭收入越低,获得的津贴越多,有工作的母亲也有额外补贴。
弱势群体的体面生活
文章称新加坡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也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弱者只能遭受灭亡的命运。
那么来说说新加坡对待弱势群体~
来过新加坡的人肯定有着“宜居城市”的印象,根据全球外派人力资源顾问机构ECA International排行,新加坡已经连续16年蝉联全球最宜居城市排行榜的榜首。

图源:visist singapore
新加坡基建设施非常齐全,而很多耗资巨大的设施恰恰是为少数弱势群体而建。老人、孩子、残疾人都不会被遗忘。
现在几乎所有的公交车,都有可以供残疾人轮椅停靠的地方。

新加坡的所有组屋HDB,不管是70年代还是80年代的,看起来非常陈旧的组屋,陆续也全部配备了电梯。
哪怕只有3层高的楼,考虑到老人孩子的出行方便,一样有电梯。

对于残疾人、盲人来说,独自搭乘地铁没有任何问题,升降电梯、盲道 、列车上的相关设施一应俱全。


路边贴心的人行设施,让老人孩子放心过马路。


全岛随处可见的免费游乐设施,让小孩开心健康成长。

新加坡对弱势群体关心,也体现在每一个公民身上。
公交车司机会帮助推残疾人上车,一车人即使赶时间,也会安安静静等待。

精英教育和精英治国
新加坡在照顾弱者的同时,一直都很推崇精英治国,但这绝不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新加坡没有什么根基,经济崛起就像沧海造陆,靠的是两个武器:精英教育和精英治国。
李光耀认为“成熟的大人”(Adults)才能治理好国家。

1)精英教育
新加坡重视教育,并且有一套选拔“精英”的系统,从小学的GEP(天才班)考试开始,一次次分流确保优秀的人才不会被落下。

(新加坡学生在国际竞赛中出类拔萃)
如果你成绩很好,贫穷的家境绝不会阻挡你读世界名校,各种各样的政府奖学金等着你。
副总理王瑞杰,教育部长陈振声,他们都是来自草根家庭,因为优秀的成绩得到政府资助就读剑桥、哈佛等名校。
学成回来后继续为国效力。

(王瑞杰小时候一家6口住三房式组屋)
2)精英治国
新加坡政府一直在寻找 “理性、勤勉、务实和理想主义的精英。”
我们从最近新加坡下任总理接班人出炉就可以看出这种偏好,财政部长黄循财出身于一个平凡的新加坡家庭。

(图源:the business time)
父亲是个工程师还是来自海南的移民,妈妈是个小学老师,并非大富大贵之家。

而黄循财部长自己本身小学就读于邻里学校,也并非毕业于顶尖的中学,上到大学后,靠自己勤奋努力攻读了更高的学位。
跟普通人比他是精英,但是跟内阁成员相比他的学校不是最拔尖的那个。
他被选择成为总理接班人,是内阁同僚的投票选择,恰恰说明新加坡“任人唯贤”。
而且新加坡发展到现在早已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精英在治国。

(图源:todayonline)
2010年李光耀在接受《国家地理》杂志专访,谈到对新加坡前途的期许时,他认为新加坡必须确保所建立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能继续运作。
他希望今后的决策者:
熟知政府的运作、以廉洁为本、强调政绩,并以民众的利益为决策依归,而非以私利为出发点。
李光耀当时再次强调,一旦治理不当,新加坡很可能由成功走向失败,一切打回原形。

小国生存之道不同于大国,新加坡在有限的资源里创造奇迹了。
除了以上提到的,新加坡不管是政治不选边站、重度吸引外资,还是疫情中加快开放、强调国际经济地位……
所做的一切事情归根结底就是要“生存”。
实用主义是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让国家繁荣,把本国国民照顾好,努力让每一个人都有富足和体面的生活。



一些文章善于偷换文字概念,新加坡的中立立场被称为“骑墙” ;崇尚精英教育和精英治国,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普通上班族工作,被称为“韭菜”。
对于外来者来说,如果你是个“精英”制度不会将你埋没,新加坡每年各行各业都引进大量外来人才。
如果你是个普通人,在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下压力不大地工作挣钱、舒服地生儿育女,也是很多老百姓的追求。
这样也叫“割韭菜”的话,那么请问在哪里才能不被割韭菜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