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仅人类需要到国外交流,动物也得出国当交换生。
雨林探险园亚洲区(Rainforest Wild Asia)今年3月才开幕,园中一只4岁的雄性马来亚虎就将要在6月飞往台北市立动物园当繁殖“交换生”,目前仍不知道它会待在当地多久。
这是因为在2月26日时,台北市立动物园一只五岁大的雌性马来亚虎“Serikin”被派到新加坡,当这里的雄性马来亚虎的潜在配偶。
值得一提的是,“Serikin”2024年3月才从法国动物园Parc des Félins抵达台北市立动物园“交流”,一年后又得飞往新加坡,真是忙得不可开交。
这两只马来亚虎是在“动物交换计划”下参与繁殖计划,为马来亚虎家族延续香火。
“交换计划”是全球动物园网络的合作计划一部分,旨在协助圈外保育下的濒危动物继续繁殖下去,并为可能重新引入野外做好准备。圈外保育是指在自然栖息地之外保护动物,例如在动物园中进行保育。
这两次马来亚虎转移是万态保育集团、台北市立动物园和物种存续计划的三方合作。物种存续计划是由世界动物园与水族馆协会发起的,旨在通过协会认证的动物园、水族馆及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管理濒危或受威胁物种的圈养种群,确保其能够生存。
万态保育集团自1994年起,就积极参与国际动物园合作项目,以增加马来亚虎的基因多样性并推动保育工作。
马来亚虎是老虎亚种,主要分布在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目前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确定为极危物种。
世界自然基金会数据显示,由于人类活动不断侵占马来亚虎栖息地,导致其猎物数量减少,野生马来亚虎种群数量已从上世纪50年代约3000只下降至目前的不到150只。
和人类一样,动物近亲繁殖不利于健康,可能导致下一代出现问题。因此,确保动物繁殖的基因质量是动物交换的重要原因之一。
动物园之间的繁殖计划,是现代动物园对保育野生濒危物种做出贡献的重要措施之一,因为单一动物园可饲养维持的物种个体数量有限,如果不和其他动物园交换动物,日子久了,会导致个体基因价值降低,缺乏基因多样性。
没有基因多样性,无论是人工照护下还是在野外的动物种群,都会变得更易受到基因疾病、疫情爆发和生育力下降的威胁。同时,也限制了它们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通过交换动物引入新血源,增加交配机会,从而降低近亲繁殖所带来的族群衰退风险。
根据谱系来配种

雨林探险园亚洲区的马来亚虎。(海峡时报)
虽然是否能够赢得台北市立动物园雌性马来亚虎的芳心,取决于雄性马来亚虎的魅力和表现,但在此次交换中,双方的基因多样性以及年龄都被考虑在内,以确保它们是最适合彼此的对象。
动物园也为受保护的动物品种制定谱系(studbook),包括它们的健康状况和繁殖历史,来追踪和详细记录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协助动物园的繁殖与保育计划,防止近亲繁殖,确保动物种群的基因健康。
项目协调员会分析谱系,找到最适合繁殖的配对,在不需要从野外采集动物的情况下,保持基因库的多样性。马来亚虎的速配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
出国“交流”要如何准备?

马来亚虎“Serikin”。(台北市立动物园官网)
在马来亚虎启程之前,它会先被隔离起来进行检查,以确保它适合乘搭飞机出远门。
在乘搭飞机前,万态保育集团也会为它量身定制一个板条箱,护理团队将通过食物引导它自愿进入箱内,并帮助它适应在其中的生活。
动物护理团队的策划人Cecilia Tang告诉《海峡时报》,这种持续的训练将帮助饲养员顺利转移动物,尽量减少动物飞行当天的压力。
像来自台北的马来亚虎“Serikin”一样,它抵达新加坡后完成了30天的强制隔离,目前正在设施中适应新环境。之后,它将逐步被引入雨林探险园亚洲区的虎类栖息地。
Cecilia解释说,在整个过程中,工作人员会按照着动物自己的节奏进行工作,确保它们在每一环节都感到舒适和安全。
“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压力,并有助于它在新家安顿下来时保持身心健康。”
马来亚虎如何延续香火?

雨林探险园亚洲区的马来亚虎栖息地。(海峡时报)
Cecilia指出,把本地雄虎介绍给雌虎“Serikin”,需要与“Serikin”的繁殖周期精心匹配,因为在这个时期,它对雄虎的接受度最高。
在野外,老虎是独居动物,通常只有在交配季节或育幼期才会聚集在一起。
在“Serikin”的自然繁殖周期之外,让它接触雄虎,可能会让雄雌虎两者带来压力和潜在的危险,因为它们可能会把对方视为威胁,配偶做不成,反而变冤家。
通过将引入栖息地的时机与它们的自然交配行为和周期相匹配,可以减少两者互相攻击的风险,确保安全。也有助于确保在更受控和自然的条件下进行引入,并为繁殖创造更好的机会。
两虎“见面”的初期阶段会发生在它们的非展示区中,万态保育集团将密切监测两只老虎的互动和建立联系的情况。
如果两只老虎表现出互相舒适的迹象,集团可能会在交配季节让它们共同进入栖息地。
但在交配季节之外,雌虎不会与雄虎同时在栖息地中。而是轮流进入栖息地,以确保彼此有独处的时间。
新加坡在人类的生育率“翻车”,动物界的生育率却屡创新高
2024年万态保育集团的四个野生动物园区“生生不息”,共迎来998个新生命,涵盖143个物种,创下10年新高。
这些新生动物中,有34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受威胁物种,包括属于极度濒危的沃利袋鼠(Woylie)、易危的大食蚁兽(Giant anteater)和西印度海牛(West Indian manatee)。
去年6月来自菲律宾的两只成年梅花鹿,也在2月16日在本地生下幼崽,标志着这物种在此地的首次繁殖成功。
新加坡动物园添了五只纤细尾狐獴(slender-tailed meerkat)幼崽,其中一对是双胞胎。这是园内这个物种自2019年来首次成功繁育。
动物园的灵长类家族也迎来新成员,包括两只戈尔迪獴猴(Goeldi's monkey)、四只环尾狐猴(ring-tailed lemur)和两只皇狨猴(emperor tamarin)。其中,戈尔迪獴猴和环尾狐猴均在欧洲濒危物种计划下出生。这也是九年来首次有戈尔迪獴猴在动物园诞生。
在爬行和两栖动物方面,动物园成功繁育了濒危的黄金曼蛙(golden mantella)和黑腿毒蛙(black-legged poison frog)。其中,黄金曼蛙的孵化数量达31只,创下近三年新高。
三只土库曼马可尔羊(Turkmenian markhor)的诞生也对夜间野生动物园别具意义,因为这是五年来园内首次成功繁育这个物种。
飞禽公园也第一次孕育出企鹅宝宝——三只巴布亚企鹅(gentoo penguin)。
延续动物的生命不仅依赖自然繁殖,更需要科学的规划与跨国合作。随着这些保育项目的不断推进,未来越来越多的濒危物种将迎来新的希望和未来。
红蚂蚁也衷心希望,新加坡人能振作起来,扭转生育率不断探底的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