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新加坡旅行,怎么能错过我们的图书馆

2025年01月04日   •   7182次阅读

“如果天堂有模样,那应该就像是图书馆。” 博尔赫斯曾经是阿根廷国家图书馆的馆长,给图书馆编织过不少诗意蹁跹的文字。 80年代长大的新加坡孩子,对图书馆或许还有情意结,也能心神领会为什么可以将图书馆等同于天堂。图书馆的位置便利,设在组屋区的中心,当时的娱乐匮乏,有冷气且舒适安静的图书馆,是书的迷宫,也是知识的游乐场,经常举办各种讲故事活动,所以也是孩童们的游乐天堂。

大巴窑图书馆是本地少数还保留原貌的图书馆。

大巴窑图书馆前曾经有个巨大的喷泉(网图) 在书籍的无边世界里,存在着更多能轻易到达的远方。就算不能出国,书依旧是人们最称职的随意门。疫情期间,经常看到各地新闻报道说,人们借书买书看书多了,这是好事。

新加坡图书馆提供的电子阅读器。 现在早已经有能力买书,但我还是经常往图书馆跑。图书馆的电子书借阅系统十分方便,但我还会贪图翻书的乐趣,翻书有翻页的质感和声音,纸张也有味道,所以才有所谓书香吧。 纸本阅读是一个更全方位的体验,有电子书暂时无法替代的乐趣。图书馆的设施越来越齐全,会员还能借阅更多的书籍,过程越来越便利,付出些许费用,就能将其他图书馆的书籍调到地点最为方便的图书馆领取。但关于本地阅读人口调查的数据,在世界舞台上,我们似乎每况愈下,不比其他领域的成就光鲜。

去图书馆,还是能刺激阅读的。我喜欢浏览图书馆管理员精心打造的主题书柜,每次在书架上看到另一个世界,就会产生一种焦虑感,原来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想法,想要了解,就借了书。 “书非借不能读”,借的就有归期,就有紧迫感,想早点读完,而买的书,因为已经拥有,可以搁置一旁,身边不乏和我一样的人,买的书多,但读完的往往是借的书。

李光前参考图书馆内能翻阅这种巨大的书。 走入图书馆,不带特别目的,像旅行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也像滑手机一样,在书架的丛林中漫游迷路。在旅游书籍的书架上邂逅无数的远方们,所罗门群岛在哪里?为什么会有如此剔透的蔚蓝;如何制作娘惹糕,原来这样烦琐;其他地区的作家都在写怎样的小说和诗歌?翻开一本超过一米长的摄影集,世界在眼底展开,这种超大超贵的书,也只能在图书馆里读到。

新加坡碧山图书馆。 如果用旅行者的眼光游览一下图书馆,也能有不少的发现,乌节图书馆的家具设计算是好看的,流线型一样的书柜,为阅读空间添加情趣。2007年获得总统设计奖的碧山图书馆,最醒目的标志就是那一个个豆荚一样的私密阅读空间,坐在其中让阅读者有种温暖安心的孤独,更能静静的和作者交流。阅读最美好之处,就是能让人能理所当然品味孤独。

对着圣淘沙岛的港湾图书馆。 不少读书人都喜欢把阅读空间安置在有风景的窗边,在书里邂逅令人震撼的文字风景,抬头一看,也是明媚的风光,窗外喋喋不休的纷扰和我无关,低头又遁入书的世界里。同样位于购物中心内的怡丰城港湾图书馆,则拥有无敌海景的阅览室,绿意盎然的圣淘沙,再附送蔚蓝的南部海域,图书馆还有一个全透明的还书处,类似开放式厨房,可以看看工作人员如何和机器合作,重新整理和归类书本。

李光前参考图书馆能眺望到新加坡城区。 我更喜欢国家图书馆里的李光前参考图书馆,长长的落地窗,框柱了城市金融区及滨海湾的风景。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图书馆经常举办高水准的特展,由书中和文献精挑细选出来的文字,再搭配合适的文物和图片,文字的世界突然立体化,可以感知,通过文字,我们不止能出发到最远的远方,还能回到不可能回去的过去。

国家图书馆经常举办高水准的特展 过去长相模糊,经过多年的发展,不少图书馆已经拥有独特个性,乌节路图书馆主打设计和生活时尚;牛车水图书馆网罗中文出版物,为你打开窥探大中华的窗口;滨海艺术中心图书馆(已经关闭)最有艺术气息,藏书以表演艺术为主题,甚至还设有钢琴室和排练室,让你一展身手。迁入淡滨尼天地的淡滨尼区域图书馆楼高5层,设施一一俱全,考虑周到,有让孩童玩乐的空间(不能一直死读书),也有让人学习各种技术,培养生活情趣的工作室。

淡滨尼图书馆能让你一边读书一边运动。

主打设计书的乌节路图书馆。

滨海艺术中心图书馆设有钢琴室和排练室。 新一代的图书馆,大多位于购物中心或XX天地里,对阅读者提供更多便利,但感觉图书馆的地位不如以往,无法独当一面,因此我偶尔还是愿意回到那些独栋建筑的图书馆。 女皇镇图书馆最接近童年时光,位于拆掉后开始大量重建的玛格烈通道,只有周围的老雨树和这栋两层楼高的图书馆,透露了快被遗忘的往事。建造于1970年,女皇镇图书馆是新加坡第一所邻里图书馆,开幕时是大件事,这标志着书籍和知识对所有人的开放,也展示了国人对教育和阅读的热情,在建国初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拥有书籍。

女皇镇图书馆见证了新加坡发展的历史。 图书馆的设计带有70年代的美感,优雅的领结造型装饰门面,绕以挺拔的棕榈树,并搭配落地大窗,那是没有空调的时代,大量的窗口设计能增加通风效果。图书馆虽然历史悠久,但一直站在时代前端,比如于1987年率先完成电脑化借书服务,图书馆也是新加坡唯一设有社区菜园的图书馆。

图书馆出版的免费期刊,有很优质的内容。 女皇镇图书馆管理员在图书馆期刊“Bibloasia”一篇文章中写道:“图书馆在开幕后引来人潮,不少借书者还是年轻学生。由1971年至1972年,借书率增长15.9%,并于1972年底,几乎实现了预设的2万4000名会员目标。”这段文字在目前拼命鼓励人们阅读的时代,读来令人感觉唏嘘不已。

海军司令前官邸正在翻新成图书馆(网图) 最令人期待的莫过于正在翻新为公共图书馆的海军司令前官邸。1939年至1940年间建造, 采用了独特的不对称设计和多种建材的混搭,这漂亮的老楼有老时代的时髦和典雅,曾经是生人勿进的官邸,后来改造为私人学校等,现在它是武吉坎贝拉综合社区中心的一部分,预计在2022年底前华丽转身为公共图书馆,主打绿手指们最爱的花卉及园艺类书籍。疫情揭开了大家的“绿面目”,激发了对花花草草的兴趣,图书馆开幕后估计也会深受欢迎。

拆掉了的国家图书馆,其实是一栋特别漂亮的建筑。

拆掉后的国家图书馆,保留了两个门柱。 公共图书馆是集体回忆的孵化器,到现在偶尔还会有人惋惜被拆掉的的老国家图书馆,那经典的红砖建筑,现在回想起来还是经典,对无法挽回的事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记。在国家博物馆和新加坡管理大学之间的绿地上,还矗立了两个门柱,那是老国家图书馆现场仅存的遗物,孤零零的,它的不完整收藏了太多欲语还休的情节,图书馆后来搬迁至百胜楼附近的新址,建筑底层有个小花园,由老图书馆“抢救”而来的约5000个红砖,砌成一栋红墙,植以竹林,绿的竹叶红的墙,低调的透露了传统和美好的象征和寓意。我们阅读,不就是为了好好破解和理解种种人间秘密。 关于作者

叶孝忠,前《孤独星球》指南出版人,新加坡《联合早报》专栏作者,Ted讲者、新加坡作家节中文活动策展人,目前从事教书、出版和写作等。

他出版的畅销书《食遇》《12345》分别书写新加坡人文和美食,曾入围新加坡文学奖。他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兼任高级讲师,负责教授创意设计思维。他最新出版的《我给新加坡写了一本马来西亚》,写马来西亚的小众景点,已经在书店上市。

他也经常带团去吃榴莲,听有趣的榴莲故事,目前正在打算撰写一本关于新马榴莲的新书。

他也经常举办新加坡的本地游,走小众路线,听新加坡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微信了解。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