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探讨核发电的矛盾:“可考虑但别建在我家附近”?

2025年02月22日   •   1026次阅读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核能发电堪称“大好大坏”的典型代表。

好的是,核能只需极少燃料,就能产生大量电力,是非常节省能源及对环境友善的清洁能源。

坏的是,福岛核电事故和切尔诺贝利(Chernobyl)惨案,都让人心有余悸,若核电站不幸发生灾难,后果无远弗届,可能造成大量人命和财物损失。

但随着新加坡政府在最新的财政预算案中,提到未来不排除使用核能,新加坡社会势必要尽早针对这项课题找寻共识。

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18日在公布预算案时指出,政府将研究在本地部署核能的可能性,并将采取进一步措施,有系统地提升新加坡在核能领域方面的能力。

从“不适合”到“不排除”

传统的核能技术需要广阔的土地设置大型反应堆,且必须与居住区有一定距离的缓冲,在狭小且人口稠密的都市地带,并不适合建造。

新加坡过去曾考虑过使用核能的可能性,但2012年当局公布的一份前期性研究指出,传统的核能技术不适用于本地。

然而,近年来核技术有了显著进步,小型模块堆(Small Modular Reactors)的发展,尤其让新加坡对采用核能发电的态度出现了转变。

小型模块堆具备更小、更灵活,以及更安全的优点。

和复杂的传统核能反应堆不同,小型模块堆能像乐高积木一样组合,无论建设和后续部署,相对容易得多。

同时,由于采用被动安全系统,更容易进行冷却,因此事故风险也较低。

新加坡目前仍有约95%的电力供应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

这让新加坡无法避免能源价格波动及供应链混乱的风险。

同时,新加坡还立下了要在2050年达至零碳排放的目标。

种种因素,都迫使政府必须另辟蹊径,找寻其他更具成本效益,也更清洁的发电模式。

资源受限和减排压力,促使政府必须考虑核能发电的可能性。(海峡时报)

不容易说服人民

然而,从本地网民的反应来看,推动核能发电,除了有技术上的挑战,如何说服社会,凝聚共识,更是道阻且长。

据观察,本地民间反应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一种是“可考虑,但别建在我家附近就好”;另一种则是对安全充满疑虑,认为不该贸然推动。

“别建在我家附近”来说,人们或许很快会联想到,核电站建在哪里,哪里的房价就会下跌。

即使愿意接受核能,但一旦牵涉到切身利益,尤其是核电站可能建在自己的住家附近时,人们的态度或许又会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有些网民还突发奇想,建议不如把核电站建在马来西亚新山。

关于这部分,先别说邻国政府和人民是否同意,也先不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义,单是把核电站设在国外,其实就已违背了新加坡政府考虑发展核电的初衷。

为了减少碳排放,也为了因应未来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高耗能产业的用电需求,新加坡目前已经开始向马来西亚和老挝等国进口电力。

预计到了2035年,进口电力能满足新加坡三分之一的需求。

但在进口电力之外,新加坡也必须拥有自家生产的清洁能源,才能确保能源韧性,而核能正是潜在选项之一。

如果还把核电站建在国外,再把电力输回本地,岂不自打脸,和推动自主产电的本意相悖。

另一方面,不少人也表达了对核能安全的疑虑。

有网民甚至调侃,近来地铁事故频频,连公共交通都搞不好,当局“哪来的自信”搞好核能?

诚然,如此类比未必完全正确,但确实也反映了,欲说服整体社会,政府必须展现过硬的治理能力,才可说服人们信任新加坡有能力安全并妥善地运用核能。

前面谈到的,还仅仅是在哪里设立核电站的问题。

后续核废料的处理,同样挑战重重。

以新加坡狭小的腹地来说,把核废料放置在本地,可行性似乎不高。

和其他国家探讨相关处置方式至关重要,白话一点的说,便是把核废料运至国外。

但目前,世界上根本没有哪一个国家愿意接收其他国家的核废料。

这显然需要新加坡政府展现高超的外交手腕。

而其他处理废料的可能做法,包括将核废料掩埋在地底深处,或在本地设置冷却核废料的冷却池,将核废料暂时储存若干年后,再把核废料运到具备处理技术的其他国家,提取其中的钚,并把剩余废料放入干式贮存容器中,并埋藏在地下。

但上述方式,亦需待相关技术成熟后,才有落实可能。

如何处理核废料亦是一大难题。(国际原子能机构)

谈“核”不易

无论是新兴或老牌核能国家,几乎都存在诸如“别建在我家附近”或对安全性存疑的反对意见。

毫无疑问,如何建立共识,说服新加坡社会接受核能发电,将是推动核能最艰难的挑战。

未来,若有意把核能列为发电选项,就有必要通过科普教育,向民众传达核能的优势及相关安全措施,揭开核能技术的神秘面纱,减少人们的误解。

面对民众的疑虑,更要坚持在安全措施及环境影响方面保持透明化,设立最高标的安全机制和废料处理机制。

谈“核”不易,也必须承担政治风险,但新加坡资源有限,为确保支撑经济发展的电力供应保持稳定,任何具可持续性的发电选项,为长远计,都有必要仔细探讨其可行性。

当然,在这过程中,安全必须是最大的考量,凝聚社会共识更是重中之重。

555

这对新加坡夫妻在中国玩了近一个月,离境时被海关质问,竟这样说!
2025年05月02日   •   16万次阅读
旅游签连续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读爸爸被ICA请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万次阅读
新加坡地铁再现蹭饭女团,专盯安哥出手,30秒变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万次阅读
新加坡史上最纠结选战:66岁副总理临危受命,为何反成选民"烫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给谁了?然后秋后算账?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国人纷纷声援副总理颜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万次阅读
新币兑人民币汇率5.63!创14年新高!换汇千万要警惕
2025年05月06日   •   1万次阅读
入境新加坡可以带香肠吗?
2025年05月02日   •   1万次阅读
留英博士到卡车司机,他从上海开电车狂飙3000公里惊现新加坡街头!
2025年05月03日   •   1万次阅读
人在新加坡过世后财产会这样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918次阅读
25 岁的滚烫人生:从NTU校园夜宵摊到千万麻辣帝国的逆袭密码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阅读
每月生活费13000新币!新加坡火到发烫,中产们,这你受得了么?
2025年05月05日   •   8550次阅读
本地人很多都不知道!新加坡这8个鲜为人知地方,禁止进入!
2025年05月06日   •   7524次阅读
对你的Singpass做这些事,换来的不是快钱,而是坐牢!
2025年05月06日   •   7011次阅读
卫塞节遇上母亲节,新加坡一波活动来了
2025年05月06日   •   6156次阅读
新加坡人过关新方式!手机一扫,轻松通关去马来西亚!
2025年05月06日   •   5643次阅读
还记得28岁的你做了些什么吗? 那时的你会怎么用1万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阅读
“抛弃”选区没信义? 移情别恋实属无奈 从一而终那是运气
2025年04月30日   •   4446次阅读
新加坡这个自然公园要这么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275次阅读
她在新加坡转行幼教后工资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变谁?
2025年04月30日   •   3933次阅读
新加坡留子们必看!在新加坡地铁月台口渴,“喝下一口水”险挨罚500新元!😱
2025年05月06日   •   3933次阅读
黄循财:外国人、游客、高收入群体其实在补贴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阅读
与新加坡人结婚有医疗和生育补贴?官方回应来了
2025年05月06日   •   3078次阅读
24万富豪集体涌入新加坡!他们为何对狮城情有独钟?
2025年04月30日   •   3078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