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部正深入评估直接入学计划(DSA),此番评估着重于三大核心议题:
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机遇
选拔程序的透明度与公正性提升
确保所有背景的学生潜力得到认可
具体来说,教育部正在重新审视直接收生计划,旨在为每位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参与的平台。

教育部的根本宗旨是,无论学生是通过直接入学还是传统渠道入学,都能在学校教育、课外实践活动以及学术研究等领域,获得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机会与必要的支持。
在直接入学计划的申请者评估环节,尽管学校需全面权衡多种因素,但教育部正致力于提升选拔流程的透明度、客观性、包容性,并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此外,直接入学计划被设计为对所有学生开放,无论其成长背景如何,都应获得公平的评价与认可。
这种认可不仅基于学生已取得的成就,更看重他们在特定领域所展现的潜力与天赋。
不为低收入学生预留名额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教育部已决定不在直接入学计划中为低收入学生设定固定名额,以免偏离该计划基于学生能力与潜力进行选拔的基本原则。
回顾历史数据,过去五年中,约有6%通过直接入学计划被中学录取的本地学生,同时享受着教育部经济援助计划或自主学校助学金的支持,这些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较为困难,月收入门槛为3000新元或更低,或个人月收入不超过750新元。
此外,还有更多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成功通过直接入学计划入学,他们或是学校经济援助计划的受益者,或是“提升”(UPLIFT)奖学金的获得者。

尽管资源丰富的家庭能为孩子提供更多机会,但教育部在选拔过程中已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机会差异,确保评估过程公正公平。
在评估学生潜力时,既关注其当前表现,更看重其未来发展潜力。因此,在衡量学生表现与潜力时,其背景因素被纳入综合考虑范畴。
完善直接收生计划

自2004年实施以来,直接收生计划(DSA)的申请人数持续攀升。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今年DSA的申请数量已高达4万2500份,刷新了历史记录!
今年8月,新加坡教育部长陈振声发表了一系列旨在优化直接收生计划的声明:
当前DSA体系下,资源丰富的家庭背景学生在竞争中往往占据优势,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则面临重重困难。
这种现状不仅背离了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也阻碍了社会整体潜能的充分释放。
01 两大基本原则
平等机会:无论学生的家庭背景如何,都应享有平等的参与机会和竞争环境。
才能培养: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确保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和提升。
02 避免以下两类错误
误选:即选拔那些对才艺缺乏真正兴趣,仅因接受过强化训练而入选的学生。这类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兴趣,影响长远发展。
遗漏:特别是遗漏那些来自弱势家庭、资源有限但潜力巨大的学生。学校应建立更加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确保这些学生的才能得到发掘和认可。
03 呼吁各界共同努力
面对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陈振声部长呼吁社会大众应拓宽对成功的定义,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标准化测试成绩。
他建议将标准化测试与其他评估方法相结合,形成一套更加全面、人性化的评价体系。
这样既能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又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