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部正深入評估直接入學計劃(DSA),此番評估著重於三大核心議題:
學生個人成長與發展的機遇
選拔程序的透明度與公正性提升
確保所有背景的學生潛力得到認可
具體來說,教育部正在重新審視直接收生計劃,旨在為每位學生提供一個公平參與的平台。

教育部的根本宗旨是,無論學生是通過直接入學還是傳統渠道入學,都能在學校教育、課外實踐活動以及學術研究等領域,獲得促進其全面發展的機會與必要的支持。
在直接入學計劃的申請者評估環節,儘管學校需全面權衡多種因素,但教育部正致力於提升選拔流程的透明度、客觀性、包容性,並始終以學生為中心。
此外,直接入學計劃被設計為對所有學生開放,無論其成長背景如何,都應獲得公平的評價與認可。
這種認可不僅基於學生已取得的成就,更看重他們在特定領域所展現的潛力與天賦。
不為低收入學生預留名額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教育部已決定不在直接入學計劃中為低收入學生設定固定名額,以免偏離該計劃基於學生能力與潛力進行選拔的基本原則。
回顧歷史數據,過去五年中,約有6%通過直接入學計劃被中學錄取的本地學生,同時享受著教育部經濟援助計劃或自主學校助學金的支持,這些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較為困難,月收入門檻為3000新元或更低,或個人月收入不超過750新元。
此外,還有更多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成功通過直接入學計劃入學,他們或是學校經濟援助計劃的受益者,或是「提升」(UPLIFT)獎學金的獲得者。

儘管資源豐富的家庭能為孩子提供更多機會,但教育部在選拔過程中已充分考慮學生所面臨的機會差異,確保評估過程公正公平。
在評估學生潛力時,既關注其當前表現,更看重其未來發展潛力。因此,在衡量學生表現與潛力時,其背景因素被納入綜合考慮範疇。
完善直接收生計劃

自2004年實施以來,直接收生計劃(DSA)的申請人數持續攀升。
據教育部最新統計,今年DSA的申請數量已高達4萬2500份,刷新了歷史記錄!
今年8月,新加坡教育部長陳振聲發表了一系列旨在優化直接收生計劃的聲明:
當前DSA體系下,資源豐富的家庭背景學生在競爭中往往占據優勢,而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則面臨重重困難。
這種現狀不僅背離了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則,也阻礙了社會整體潛能的充分釋放。
01 兩大基本原則
平等機會:無論學生的家庭背景如何,都應享有平等的參與機會和競爭環境。
才能培養:學校應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培養方案,確保他們的才能得到充分發展和提升。
02 避免以下兩類錯誤
誤選:即選拔那些對才藝缺乏真正興趣,僅因接受過強化訓練而入選的學生。這類學生可能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失去興趣,影響長遠發展。
遺漏:特別是遺漏那些來自弱勢家庭、資源有限但潛力巨大的學生。學校應建立更加全面、科學的評價體系,確保這些學生的才能得到發掘和認可。
03 呼籲各界共同努力
面對未來社會的不確定性和挑戰,陳振聲部長呼籲社會大眾應拓寬對成功的定義,不再局限於單一的標準化測試成績。
他建議將標準化測試與其他評估方法相結合,形成一套更加全面、人性化的評價體系。
這樣既能保證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又能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潛能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