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时间:下午3时至晚上11时
烤栗子飘香 时代古早味
烤栗子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古早味,卖烤栗子的小贩在狮城已经难觅踪迹。

杜亚黑自2003年开始,在丁加奴街的摊位卖烤栗子。(龙国雄摄)
走在牛车水丁加奴街(Trengganu Street),可以闻到杜亚黑(68岁)在“白沙浮102烤栗子”摊位烤栗子的烟熏香味。他从1970年开始卖烤栗子,早在1979年曾在牛车水史密斯街(Smith Street)摆摊,后来搬到白沙浮,兜兜转转,2003年又回到牛车水至今。摊位的名字,取自他之前在白沙浮卖烤栗子的摊位号码102。他从年轻时的无牌小贩,到现在经营小摊位,向新加坡食品局(SFA)申请的执照,须要每年更新。

杜亚黑每天在摊位现烤栗子。(龙国雄摄)

杜亚黑选用品质较好的中国天津栗子。(龙国雄摄)

杜亚黑的摊位前贴有一张他年轻时与已故一代巨星邓丽君的合影,邓丽君在1980年代跟团队来牛车水拍外景时,到杜亚黑的摊位买栗子。(龙国雄摄)
他最难忘在史密斯街摆摊时碰到一代巨星邓丽君,摊位前贴着一张与这位已故台湾歌手的合影。他说:“当时1985年,邓丽君在日本很红,她跟团队来牛车水拍外景,碰巧有一名记者拍到她来我的摊位买栗子。”

1980年代,栗子摊位很普遍,丁加奴街就有10个卖栗子的摊位。(龙国雄摄)
回忆1980年代,杜亚黑说:“当时的大世界和美世界等,普遍有栗子摊位,大家流行边看戏边吃小吃。丁加奴街就有10个卖栗子的摊位。大概2000年开始,卖栗子的摊位越来越少,主要是因为成本高,比较少人愿意学这门手艺。我以前在白沙浮卖栗子,30年不起价,一公斤卖8元。现在,物价和消费税都在增加,栗子价格没办法也要调整到一公斤卖22元。以前在白沙浮卖栗子较能赚钱,现在只是赚工钱。”

杜亚黑感叹,现在卖烤栗子的人不多,这行业很快会消失。(龙国雄摄)
炒栗子讲究经验。杜亚黑用品质较好的中国天津栗子,在粗砂中以高温跟糖一起炒栗子,加糖加工后的粗砂会变黑色。他说,老一辈小贩称他们用咖啡豆炒栗子,其实只是不想让别人学他们的手艺。杜亚黑早期免费帮朋友卖栗子,边帮忙边学习,从而掌握了炒栗子的技能,那时炒栗子没有自动化机器,须要用长勺手炒,很辛苦。热锅里,栗子在漆黑的粗砂中滚动,每一轮炒45分钟,大概有10公斤的栗子,火候控制得好,栗子肉比较不会黏壳。

现在越来越少人想要学炒栗子的手艺。(龙国雄摄)
杜亚黑感叹这一行业是夕阳行业,有人找过他想学手艺,但都做不久,“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更想要坐在办公室工作。站在这里炒栗子又热又累,日晒雨淋,大多数人都受不了。现在卖烤栗子的人不多了,因为辛苦,利润低、成本高,这行业应该很快会消失。常客中多数是老一辈人,年轻人不太会吃烤栗子。”
▲地址:Trengganu Street F&B Stall No.1
营业时间:下午12时30分至晚上10时
纸筒什锦豆 回味儿时记忆
早期,卖什锦豆“kacang puteh”的摊主是电影院外的常客。摊主推着车,车上摆满罐装小吃,从炸坚果、印度米饼到蒸鹰嘴豆都有。摊主把什锦豆装在纸筒里,观众边看电影边吃。
第三代什锦豆摊主穆尔蒂(Amirthaalangaram Moorthy,57岁),是本地少有卖什锦豆“kacang puteh”的摊主。

穆尔蒂的摊位在2023年迁移到大巴窑巴士转换站里。(龙国雄摄)

穆尔蒂在2013年接手父亲的什锦豆生意。(龙国雄摄)
穆尔蒂说,他的祖父50多年前开始在甘榜街边售卖什锦豆,当时很流行。后来,他的父亲骑脚踏车在嘉龙剧院和勿洛一带卖什锦豆,直到1990年代在马里士他路的邵氏戏院有了一个摊位。2013年,他接手父亲的生意并搬到建安大厦(Peace Centre)户外摊位。

穆尔蒂的摊位摆卖20多种坚果、豆类和饼干。(龙国雄摄)

什锦豆摊位的顾客以老一辈为主,回味儿时记忆。(龙国雄摄)
之前,穆尔蒂面临生意不佳的困境,去年2月获建安大厦新业主豁免租金,摊位可延续六个月。所幸,六个月期限之前,新捷运(SBS Transit)向穆尔蒂伸出援手,为他免费提供位于大巴窑巴士转换站的推车档。新捷运发言人之前回复媒体询问时指出,在得知穆尔蒂因建安大厦重新发展而对生意的前景感到担忧后,跟他联系,提供位于大巴窑巴士转换站内特别设计、免租金的推车档,初步阶段,免费租金为期一年。
2023年8月份,穆尔蒂迁移到大巴窑巴士转换站。摊位售卖20多种坚果、豆类和饼干,保留了传统打包方式,将什锦豆装在折叠的纸筒中。他星期六和星期日会在家炒制冰糖花生和烹煮鹰嘴豆。

装在纸筒中的什锦豆,代表一个时代的古早味。(龙国雄摄)
现在的顾客以老一辈为主,不少是回味儿时记忆,有些老顾客,从他父亲年代就一直光顾至今。穆尔蒂说:“1990年代最多什锦豆摊位,有一两百个,牛车水、义顺、宏茂桥和淡滨尼等都找得到。2000年开始,这些摊位渐渐减少,现在几乎没有了,因为年轻一代不愿意接手,工作时间长。”
▲地址:大巴窑巴士转换站内,靠近面包物语(BreadTalk)
流动小贩计划 为失业人士提供临时援助
新加坡食品局发言人说,1994年开始的流动小贩计划(Street Hawking Scheme)旨在为无业人士提供暂时的协助,当局认为,给他们发放街头摆卖执照,是帮助他们自力更生最有效的方法,而不是通过社会服务中心(Social Service Office)提供的其他经济援助或就业匹配计划。所有流动小贩执照均为个人所有,不可转让。
1994年,流动小贩获分发一次性的营业执照,允许他们在任何公共区域做生意,自此不再分发新执照;执照每年更新一次。这原本是个临时计划,打算通过自然减员或街头小贩搬入适当场所而逐步淘汰。
2000年代初,流动小贩计划重启,为失业人士提供临时援助。目前,有不到300名街头小贩获得执照,可以售卖雪糕、报纸和纸巾等。街头小贩获准在规定的区域内营业。
文:黄靖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