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是会意和交流的一种手段;
(2)语言是一个有着自己规则和惯例的系统,人们又可以用这些规则和惯例创造出不同的话语形式和语篇类型;
(3)语言学习涉及认知和情感因素,且两者相互作用;
(4)语言的使用受制于我们对交际发生的场合、目的、对象以及文化的意识;
(5)在多语言环境下,学习英语不同于在单语言环境或在接近母语环境下学习英语。

可以看出,这些基础就是对英语的基本认识。这些认识指导著新加坡的英语教学。比如,根据“语言的使用受制于我们对交际发生的场合、目的、对象以及文化的意识”,新加坡倡导教师运用交际教学法。根据“语言是会意和交流的一种手段”,新加坡的英语教材以主题来划分单元,教学过程中强调通过运用来学习,考试除了对字词、语法的考查,还包括写作、对话等内容。
只有在了解语言是什么的基础上进行英语教学,在研究语言学习规律的背景中进行英语教学,学生们学到的才是用于交流的语言,而非一个个不相关联的知识点。我国的英语教学效果之所以不明显,与某些教师对语言的错误认识有关。我们可以学习新加坡的经验,从培养教师认识语言、研究语言学习规律入手,改变当下把语言当知识点来教学的现状。

3.思维训练融入语言教学
新加坡很重视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思维训练。新加坡2001年和2010年的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学校英语语言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语言和文化,还应该帮助学生成为自主的终身学习者,成为有创造力的思考者和问题解决者。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中的教师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来让学生有效思考。比如,在某个短文中,一个男孩的父亲留陌生人在家吃饭。教师就会提示学生注意陌生人的行为和性格,让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会留他吃饭,并讨论可能会出现的结果。有些教师甚至还会据此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这位自己家中的不速之客。
思维训练是教育整体目标之一,应该融入所有学科教学之中。英语作为人文学科之一,对学生某些思维的养成有特殊的助力。思维训练的融入虽然超越了语言学习本身的实用价值,却更符合教育的本义。我国的英语教学也可以像新加坡一样,在达成语言养成目的的同时,在更广泛意义上促进学生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