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語言是會意和交流的一種手段;
(2)語言是一個有著自己規則和慣例的系統,人們又可以用這些規則和慣例創造出不同的話語形式和語篇類型;
(3)語言學習涉及認知和情感因素,且兩者相互作用;
(4)語言的使用受制於我們對交際發生的場合、目的、對象以及文化的意識;
(5)在多語言環境下,學習英語不同於在單語言環境或在接近母語環境下學習英語。

可以看出,這些基礎就是對英語的基本認識。這些認識指導著新加坡的英語教學。比如,根據「語言的使用受制於我們對交際發生的場合、目的、對象以及文化的意識」,新加坡倡導教師運用交際教學法。根據「語言是會意和交流的一種手段」,新加坡的英語教材以主題來劃分單元,教學過程中強調通過運用來學習,考試除了對字詞、語法的考查,還包括寫作、對話等內容。
只有在了解語言是什麼的基礎上進行英語教學,在研究語言學習規律的背景中進行英語教學,學生們學到的才是用於交流的語言,而非一個個不相關聯的知識點。我國的英語教學效果之所以不明顯,與某些教師對語言的錯誤認識有關。我們可以學習新加坡的經驗,從培養教師認識語言、研究語言學習規律入手,改變當下把語言當知識點來教學的現狀。

3.思維訓練融入語言教學
新加坡很重視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思維訓練。新加坡2001年和2010年的英語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學校英語語言課程的目的不僅僅是學習語言和文化,還應該幫助學生成為自主的終身學習者,成為有創造力的思考者和問題解決者。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課堂中的教師尋找一切可能的機會來讓學生有效思考。比如,在某個短文中,一個男孩的父親留陌生人在家吃飯。教師就會提示學生注意陌生人的行為和性格,讓學生思考父親為什麼會留他吃飯,並討論可能會出現的結果。有些教師甚至還會據此讓學生寫一篇短文,描述這位自己家中的不速之客。
思維訓練是教育整體目標之一,應該融入所有學科教學之中。英語作為人文學科之一,對學生某些思維的養成有特殊的助力。思維訓練的融入雖然超越了語言學習本身的實用價值,卻更符合教育的本義。我國的英語教學也可以像新加坡一樣,在達成語言養成目的的同時,在更廣泛意義上促進學生的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