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发布的2025全球国际化大学榜单涵盖全球115个国家/地区的2092所高校,东盟地区共有93所高校上榜,创下历史新高。

新加坡作为“亚洲教育枢纽”,其两所顶尖大学表现优异:
南洋理工大学(NTU)全球排名第12位(较2024年上升3位)。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全球排名第18位(较2024年上升2位)。

评估标准
本次排名的核心指标包括:
国际学生比例(25%):衡量非本国学生占比。
国际教职工比例(25%):统计外籍教师和研究人员比例。
国际科研合作(25%):分析跨国联合发表论文的占比。
全球学术声誉(25%):基于国际学者投票的认可度。
2025年榜单调整了部分评估标准:
人口规模权重优化:为人口超1亿的国家/地区高校设立“规模系数”平衡机制,避免资源集中型高校垄断排名。
新增“跨境教育”观测点:包括海外分校、双学位项目、虚拟实验室等新型国际化形式。
01 全球排名格局
各地区亮点
亚洲:香港高校领跑,新加坡稳居第一梯队
中国香港:前四名均被香港高校包揽:
香港城市大学(第1位)
香港大学(第2位)
香港中文大学(第3位)
香港科技大学(第4位)
香港城市大学跨学科科研产出增长30%,如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城市项目。
港大国际学生比例提升至45%,得益于大湾区联合校区政策。
中国内地:
清华大学(第15位)、北京大学(第17位)。
国际科研合作占比55%,但国际学生比例仅12%,低于全球均值。
欧洲:瑞士、英国双核驱动
瑞士: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第5位):国际科研合作占比70%,在量子计算和气候科学领域主导欧盟项目。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第8位):与南洋理工大学共建“3+1+X”双学位项目。
英国:
牛津大学(第6位)、剑桥大学(第7位):国际学生占比38%,但脱欧导致欧盟科研资金申请量下降15%。
帝国理工学院(第9位):新增跨境虚拟实验室,与新加坡国大合作开发热带病疫苗。

中东:阿联酋崛起
阿布扎比哈利法大学(第10位):国际教职工比例82%,主导沙漠绿色能源联盟,获沙特主权基金2亿美元资助。
迪拜美国大学(第14位):实施“零学费国际生计划”,吸引非洲与南亚顶尖学生。
北美:科研实力强,国际化短板明显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MIT,第11位):国际科研合著论文占比65%,但签证政策收紧导致国际学生比例下降至22%。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第13位):依托硅谷资源,跨国技术转化收益增长40%。
加拿大:
多伦多大学(第16位):国际学生占比28%,推出“北极气候研究网络”。
其他地区亮点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第19位),东南亚国际生占比提升至35%。
日本:东京大学(第20位),“30万留学生计划”推动国际职员比例升至25%。
02 新加坡高校亮点解析
南洋理工大学(NTU):绿色科技与全球网络的先锋
国际化排名:全球第12位(↑3)
世界大学排名:第30位

核心亮点:
跨国科研旗舰项目
全球灾害预警联盟:与NASA、日本JAXA等机构合作开发AI洪水预测系统,覆盖湄公河流域12个国家。
智能电网实验室: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共建,助力东南亚首个零碳校园。
学生国际化创新培养
“3+1+X”弹性学制:学生可选择3年本科+1年海外合作院校(如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X个月跨国企业实习。
创业加速器NTUitive:2024年孵化87家初创企业,34%由国际学生团队主导,累计获得1.2亿美元风险投资。

可持续校园标杆
生物多样性认证:校内拥有200种原生植物与32种濒危鸟类,获联合国“生物圈保护区”认证。
零废弃食堂:AI厨余监测系统使95%食物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供校内农场使用。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
学术声誉与精英网络的制高点
国际化排名:全球第18位(↑2)
世界大学排名:第17位
核心亮点:
全球学术领导力
“亚洲量子计算中心”:与谷歌量子AI实验室合作,研发东南亚首个50量子比特计算机。
跨境医学联盟:联合英国剑桥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展罕见病基因疗法临床试验,覆盖亚洲8国患者。

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全球校友网络:覆盖165个国家,超过35万名校友,2024年校友捐赠基金突破10亿新币,创亚洲纪录。
“全球领袖计划”:每年选拔50名学生,提供达沃斯论坛、联合国气候峰会等顶级国际会议的全程参与机会。

就业市场统治力
跨国企业直通管道:摩根大通、波士顿咨询等98家《财富》500强企业在NUS设立专属招聘站。
跨学科书院制:UTown Residential College推行“1名院士+5国学生”混居模式,强制修读“东南亚地缘政治”等区域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