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發布的2025全球國際化大學榜單涵蓋全球115個國家/地區的2092所高校,東協地區共有93所高校上榜,創下歷史新高。

新加坡作為「亞洲教育樞紐」,其兩所頂尖大學表現優異:
南洋理工大學(NTU)全球排名第12位(較2024年上升3位)。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全球排名第18位(較2024年上升2位)。

評估標準
本次排名的核心指標包括:
國際學生比例(25%):衡量非本國學生占比。
國際教職工比例(25%):統計外籍教師和研究人員比例。
國際科研合作(25%):分析跨國聯合發表論文的占比。
全球學術聲譽(25%):基於國際學者投票的認可度。
2025年榜單調整了部分評估標準:
人口規模權重優化:為人口超1億的國家/地區高校設立「規模係數」平衡機制,避免資源集中型高校壟斷排名。
新增「跨境教育」觀測點:包括海外分校、雙學位項目、虛擬實驗室等新型國際化形式。
01 全球排名格局
各地區亮點
亞洲:香港高校領跑,新加坡穩居第一梯隊
中國香港:前四名均被香港高校包攬:
香港城市大學(第1位)
香港大學(第2位)
香港中文大學(第3位)
香港科技大學(第4位)
香港城市大學跨學科科研產出增長30%,如人工智慧與可持續城市項目。
港大國際學生比例提升至45%,得益於大灣區聯合校區政策。
中國內地:
清華大學(第15位)、北京大學(第17位)。
國際科研合作占比55%,但國際學生比例僅12%,低於全球均值。
歐洲:瑞士、英國雙核驅動
瑞士: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第5位):國際科研合作占比70%,在量子計算和氣候科學領域主導歐盟項目。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第8位):與南洋理工大學共建「3+1+X」雙學位項目。
英國:
牛津大學(第6位)、劍橋大學(第7位):國際學生占比38%,但脫歐導致歐盟科研資金申請量下降15%。
帝國理工學院(第9位):新增跨境虛擬實驗室,與新加坡國大合作開發熱帶病疫苗。

中東:阿聯崛起
阿布達比哈利法大學(第10位):國際教職工比例82%,主導沙漠綠色能源聯盟,獲沙特主權基金2億美元資助。
杜拜美國大學(第14位):實施「零學費國際生計劃」,吸引非洲與南亞頂尖學生。
北美:科研實力強,國際化短板明顯
美國:
麻省理工學院(MIT,第11位):國際科研合著論文占比65%,但簽證政策收緊導致國際學生比例下降至22%。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第13位):依託矽谷資源,跨國技術轉化收益增長40%。
加拿大:
多倫多大學(第16位):國際學生占比28%,推出「北極氣候研究網絡」。
其他地區亮點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第19位),東南亞國際生占比提升至35%。
日本:東京大學(第20位),「30萬留學生計劃」推動國際職員比例升至25%。
02 新加坡高校亮點解析
南洋理工大學(NTU):綠色科技與全球網絡的先鋒
國際化排名:全球第12位(↑3)
世界大學排名:第30位

核心亮點:
跨國科研旗艦項目
全球災害預警聯盟:與NASA、日本JAXA等機構合作開發AI洪水預測系統,覆蓋湄公河流域12個國家。
智能電網實驗室:與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共建,助力東南亞首個零碳校園。
學生國際化創新培養
「3+1+X」彈性學制:學生可選擇3年本科+1年海外合作院校(如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X個月跨國企業實習。
創業加速器NTUitive:2024年孵化87家初創企業,34%由國際學生團隊主導,累計獲得1.2億美元風險投資。

可持續校園標杆
生物多樣性認證:校內擁有200種原生植物與32種瀕危鳥類,獲聯合國「生物圈保護區」認證。
零廢棄食堂:AI廚餘監測系統使95%食物垃圾轉化為有機肥料,供校內農場使用。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
學術聲譽與精英網絡的制高點
國際化排名:全球第18位(↑2)
世界大學排名:第17位
核心亮點:
全球學術領導力
「亞洲量子計算中心」:與谷歌量子AI實驗室合作,研發東南亞首個50量子比特計算機。
跨境醫學聯盟:聯合英國劍橋大學、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開展罕見病基因療法臨床試驗,覆蓋亞洲8國患者。

精英人才培養模式
全球校友網絡:覆蓋165個國家,超過35萬名校友,2024年校友捐贈基金突破10億新幣,創亞洲紀錄。
「全球領袖計劃」:每年選拔50名學生,提供達沃斯論壇、聯合國氣候峰會等頂級國際會議的全程參與機會。

就業市場統治力
跨國企業直通管道:摩根大通、波士頓諮詢等98家《財富》500強企業在NUS設立專屬招聘站。
跨學科書院制:UTown Residential College推行「1名院士+5國學生」混居模式,強制修讀「東南亞地緣政治」等區域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