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海清庙建筑一大特点,就是广泛采用潮汕的嵌瓷工艺(以切钳、铁剪等工具,将彩瓷剪成形状各异的瓷片,再拼贴于灰胎上,制出人物、动物、花鸟、山水及建筑等造型),在屋脊、垂脊和屋面上塑造各式人物、亭台、花草与动物造型,其中体积较大人物造型有120个,体积较小人物造型也有上百个,每个人物表情都不一样;亭台楼阁有20多座;屋脊上还有四条造型精美的腾龙,这些嵌瓷塑像都是取材自经典民间故事或神话,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封神榜》。






房檐下的雕塑

光绪皇帝御赐的“曙海祥云”在一堆的牌匾之中。








粤海清庙在2011年10月1日开始落架大修,工程耗资750万新元,历时两年多完成,庙于2014年3月31日举行竣修揭幕典礼。现在看到的都是修复之后的样子。

上帝宫




屋檐下的彩塑





龙虎井

门神






上帝宫正殿仔细看的话可以发现左右梁雕的花款不一致,这其实是所谓“对场作”建筑风格,也就是将建筑以中轴线分成左右(或前后)两边,让两批不同工匠比拼才艺,展现各自风格,因此设计出来的花款不相同,但又显得和谐。 “对场作”是清朝兴起的做法,当时许多富贵人家建造大房子时,都喜欢邀请不同工匠来竞艺,因此有了这种特殊的修建方式。“对场作”建筑风格在新加坡属于较罕见。粤海清庙与新加坡另一座古庙凤山寺,都是当年这种建筑风格的杰作。

观音堂佛祖庙,俗称四马路观音堂,先天道“南山上人”在1884年在此地弘法行医。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蒲月(农历五月)由一家叫“陈两成”的商号献地,众信徒捐款建庙;并在1893年岁桐月(农历三月)重修,1982年再次重建。 观音堂主神像是十八手观音圣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飞机空袭新加坡,整条四马路几乎被炸为平地,其他建筑物都遭到严重破坏,只有观音堂在空袭中只被爆炸威力震动了一下,幸免于难。 观音堂香火旺盛,庙堂内几乎每天都有大量人潮。


观音堂和旁边的克里斯南印度庙有一种名为“交叉参拜”的习俗,观音堂的信徒常常会参拜克里斯南印度庙,反之亦然。 1980年代后期,一位卖海南鸡饭的小贩向这间印度庙捐赠了一个价值约1000新元的大香炉,用来焚烧华人香客所上的香。印度庙的管理人员也在庙内增加了一尊观音像,并在寺庙大院内指定了一个区域供华人信徒烧香。这一现象也被视为新加坡多元宗教社会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