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海清廟建築一大特點,就是廣泛採用潮汕的嵌瓷工藝(以切鉗、鐵剪等工具,將彩瓷剪成形狀各異的瓷片,再拼貼於灰胎上,制出人物、動物、花鳥、山水及建築等造型),在屋脊、垂脊和屋面上塑造各式人物、亭台、花草與動物造型,其中體積較大人物造型有120個,體積較小人物造型也有上百個,每個人物表情都不一樣;亭台樓閣有20多座;屋脊上還有四條造型精美的騰龍,這些嵌瓷塑像都是取材自經典民間故事或神話,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封神榜》。






房檐下的雕塑

光緒皇帝御賜的「曙海祥雲」在一堆的牌匾之中。








粵海清廟在2011年10月1日開始落架大修,工程耗資750萬新元,歷時兩年多完成,廟於2014年3月31日舉行竣修揭幕典禮。現在看到的都是修復之後的樣子。

上帝宮




屋檐下的彩塑





龍虎井

門神






上帝宮正殿仔細看的話可以發現左右梁雕的花款不一致,這其實是所謂「對場作」建築風格,也就是將建築以中軸線分成左右(或前後)兩邊,讓兩批不同工匠比拼才藝,展現各自風格,因此設計出來的花款不相同,但又顯得和諧。 「對場作」是清朝興起的做法,當時許多富貴人家建造大房子時,都喜歡邀請不同工匠來競藝,因此有了這種特殊的修建方式。「對場作」建築風格在新加坡屬於較罕見。粵海清廟與新加坡另一座古廟鳳山寺,都是當年這種建築風格的傑作。

觀音堂佛祖廟,俗稱四馬路觀音堂,先天道「南山上人」在1884年在此地弘法行醫。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蒲月(農曆五月)由一家叫「陳兩成」的商號獻地,眾信徒捐款建廟;並在1893年歲桐月(農曆三月)重修,1982年再次重建。 觀音堂主神像是十八手觀音聖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飛機空襲新加坡,整條四馬路幾乎被炸為平地,其他建築物都遭到嚴重破壞,只有觀音堂在空襲中只被爆炸威力震動了一下,倖免於難。 觀音堂香火旺盛,廟堂內幾乎每天都有大量人潮。


觀音堂和旁邊的克里斯南印度廟有一種名為「交叉參拜」的習俗,觀音堂的信徒常常會參拜克里斯南印度廟,反之亦然。 1980年代後期,一位賣海南雞飯的小販向這間印度廟捐贈了一個價值約1000新元的大香爐,用來焚燒華人香客所上的香。印度廟的管理人員也在廟內增加了一尊觀音像,並在寺廟大院內指定了一個區域供華人信徒燒香。這一現象也被視為新加坡多元宗教社會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