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作為多民族移居的國家,這些移居過來的民族也帶來了他們的宗教信仰,這些移民以華人居多,華人主要信奉的佛教和一些民俗信仰,所以在大街小巷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寺廟和宗祠。大概是為了促進各民族之間互相尊重、和諧共處,經常能看到一座中式寺廟旁邊會有一座印度寺廟或基督教堂、天主教堂或者清真寺,這裡就只貼中式的寺廟了,其他的因為只能在外面看個熱鬧,以後會貼到city walk里。


天福宮,也叫媽祖廟,興建於大清道光20年(1840年),由福建移民薛佛記與陳篤生等集資籌建,為新加坡地區最古老的道教廟宇。天福宮除了主祀媽祖之外,配祀關聖帝君、至聖先師(當地稱「孔子公」)與觀世音菩薩。1973年7月6日,新加坡政府指定天福宮為國定古蹟。


天福宮為五開間三進落的閩南式廟宇建築,建築工藝手法和材料來自泉州,正殿與入口處的樑柱多刻成龍的樣式作為雕飾。


每扇門上都繪有門神。


兩塊建宮碑計,天福宮1840年動工,1842年建成。

主殿,供奉媽祖娘娘。當初建廟用的花崗石柱、木祭台等建築材料和媽祖神像都是從中國運來的,在當年還舉行了盛大的迎神會,迎接「天妃」從中國駕臨新加坡。

主殿不讓拍照,我從網上找了這張主殿的照片,最上面的「波靖南溟」牌匾為1907年光緒皇帝御賜,嘉獎新加坡的福建社群在 1905 年為泉州的水災募款。現在掛的是件複製品,原件在新加坡文物局。

廊道上方都是信眾祈福的燈籠,穿過廊道到側殿,兩邊的側殿供奉的是觀音菩薩、關聖帝君、孔子、伽藍菩薩、城隍爺等。



天福宮的旁邊(西側)就是曾經的福建會館,不過這裡已經成為音樂盒博物館了,還有一個咖啡廳可以供遊人休息。


院子裡還有一座三層廳子


音樂盒博物館還要收費,窮病發作,就沒進去看。


另一側是玉皇宮,這裡主要是當地人做各種法事的地方,做法事的時候外人是不讓進的。



佛牙寺龍華院,是位於新加坡牛車水地區的一個佛教廟宇博物館,由釋法照於2002年11月30日在當地創設,並於2003年2月20日註冊成為宗教團體,後在2004年1月8日註冊成為慈善團體,是目前新加坡規模較大的幾個佛教組織和實體寺廟之一。
這座唐式建築的設計靈感來自佛教曼陀羅,它是代表佛教文化象徵著宇宙。
佛牙寺可供參觀的有4層,一層正殿供養一尊莊嚴的彌勒尊佛,周圍有百佛,二層是佛教造像,不同國家的都能看到一部分,三層主要是各個部分的舍利,四層供奉的就是佛牙舍利,佛牙舍利被安置在一個巨型佛塔中,由 320 公斤黃金製成,主要是由信徒捐贈。




這裡地處牛車水旅遊區,大量的遊客來來往往,非常熱鬧。進殿的話女士不能穿弔帶和短褲短裙,門口會有工作人員提供披肩和「裹裙」,男士也是同樣的要求。每年春節的時候這裡都會舉辦燈會,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不光是華人,很多其他民族的人們也會來這裡賞燈遊玩。


粵海清廟,新加坡最古老的道教寺廟,亦是當地潮幫(潮州人)最早的聚會及議事場所,由義安公司管理。最初也是臨海而建,現在則地處CBD,周圍是高樓環繞。

粵海清廟建於1826年,最初只不過是一間亞答屋(用棕櫚科植物亞答樹搭建的簡易小房子),供奉著中國南方移民所崇祀的「海上女神」天后聖母(媽祖),後來在1850年至1855年擴建成今天的規模。在1996年6月28日,粵海清廟成為新加坡受保護的國家古蹟。
粵海清廟正門很小(有點不起眼),但進去則是非常開闊的大庭院,以潮州建築的風格和傳統形式建成,由左右兩間連接的祠廟構成,均為三開間,左祠是天后宮,供奉天后聖母(媽祖),右祠是上帝宮,供奉玄天上帝。天后宮中還保存著清朝光緒皇帝御賜的親筆墨寶「曙海祥雲」,寫於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 據說這裡求姻緣很靈,所以很多情侶都會來這裡拜拜。

天后宮,供奉媽祖,屋頂上的雕塑非常漂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