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隆坡启幕的第 46 届东盟峰会上,美国对东南亚国家加征关税的连锁效应成为首要议题。尽管特朗普政府于 4 月宣布暂停对近 60 国 “互惠” 关税 90 天,但柬埔寨、老挝等成员国此前已承受最高 49% 的惩罚性关税,东盟经济直面贸易保护主义的长期威胁。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以轮值主席国身份强调,东盟需以 “中心地位” 凝聚共识,通过 “善意蓄水池” 深化伙伴关系网络。他透露已致信美国总统特朗普,提议召开美国 - 东盟关税专题会议,力求以多边协商替代单边制裁。

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则指出,当前 “多边主义退却、强权逻辑抬头” 的全球秩序转型中,东盟必须以 “战略明确性” 平衡内外压力,既坚守区域协作根基,又灵活拓展国际对话空间。
经济韧性构建
从区域整合到新兴领域突破
面对产业链重构与增长动能转换,东盟成员国提出 “三维韧性战略”:
(一)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图源:ASEAN官网
越南总理范明正呼吁最大化释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效能,加速与加拿大、欧盟等伙伴的自贸协定谈判,并升级与中国、印度的现有贸易安排,推动市场与供应链多元化。
数据显示,RCEP 覆盖全球 30% 的 GDP 与人口,若东盟内部关税减免率从目前的 92% 提升至 99%,区域贸易成本可降低 15%,年新增产值有望突破 400 亿美元。
(二)基建互联与产业协同

图源:ASEAN官网
泰国总理佩通坦警示,美国关税正倒逼全球产业链 “碎片化”,东盟需以 “东盟电网”“数字经济走廊” 等基建项目为纽带,构建自主可控的区域供应链网络。
例如,新加坡倡导的 “东盟数码一体化框架” 已促成 10 国跨境数据流动协议签署,预计 2025 年区域数字经济规模将突破 3000 亿美元。
(三)战略领域前瞻性布局
新加坡总理黄循财提出,东盟应在人工智能、绿色经济、印太战略等 “未来赛道” 抢占先机。
通过落实《东盟印太展望》(AOIP),以东盟主导的东亚峰会等机制为平台,在海事安全、能源互联等领域与中、美、日等大国开展 “议题导向型合作”,既避免选边站队,又提升规则话语权。
地缘政治考题
南海治理与缅甸困局的破局之道

图源:ASEAN官网
尽管峰会以经济合作为主轴,南海争端与缅甸危机的 “隐性博弈” 贯穿始终:
(一)南海:规则优先与危机管控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呼吁加快《南海行为准则》(COC)谈判,强调 “以法律框架替代实力对抗” 的重要性。
尽管中菲近期海上摩擦升温,但东盟坚持 “双轨思路”—— 既推动 COC 磋商取得实质进展,又探索与中国在蓝碳经济、海上搜救等领域的功能性合作,力求将争议管控在 “危机阈值” 内。
(二)缅甸:静默外交与柔性斡旋
针对缅甸持续内战,东盟批准安瓦尔组建 “非正式咨询小组”,邀请柬埔寨前首相洪森等区域资深政治家参与斡旋。
安瓦尔以 “脆弱桥梁胜过分歧深渊” 为喻,强调通过 “非公开对话” 逐步建立军方与反对派的互信,避免外部干预激化矛盾。这一 “静默外交” 模式,体现东盟 “不干涉内政” 原则与务实调解的平衡智慧。
伙伴关系升级
从 “对话伙伴” 到 “战略协同”

图源:ASEAN官网
东盟在巩固传统伙伴关系的同时,创新性拓展合作维度:
◎ 首次东盟 - 海合会 - 中国三边峰会:5 月 27 日举行的这场会议,旨在构建 “能源 - 贸易 - 投资” 三角合作,例如探讨中东液化天然气(LNG)经新加坡枢纽输往东南亚的 “绿色能源走廊”,预计可降低东盟 30% 的能源进口成本。
◎ 印太战略的 “东盟化” 实践:通过 AOIP 框架,东盟正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共建 “印太海洋安全合作网络”,在马六甲海峡联合巡逻、打击海盗等领域形成机制化协作,既维护区域航道安全,又凸显东盟的 “战略支点” 地位。
《吉隆坡宣言》
锚定未来二十年的凝聚力工程

图源:ASEAN官网
峰会闭幕时发布的《吉隆坡宣言》,以 “技术革命、绿色转型、包容性增长” 为三大支柱,提出 2030 年前实现三大目标:
① 建成 “零关税、低壁垒” 的东盟经济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提升至 40%;
② 设立 10 亿美元 “东盟数字创新基金”,培育 50 家区域独角兽企业;
③ 建立 “东盟气候韧性联盟”,2035 年前实现可再生能源占比翻番。
安瓦尔在宣言解读中强调:“当全球被分裂主义笼罩,东盟的使命是以技术创新打破发展鸿沟,以绿色合作替代资源争夺,让团结与灵活成为穿越风暴的双桨。”
在分裂的世界中打造 “韧性枢纽”
从关税壁垒到地缘博弈,东盟正身处全球秩序重构的 “十字路口”。其选择的 “团结而不封闭,灵活而不失序” 路径,既延续了 “东盟方式” 的协商传统,又注入了应对大变局的创新基因。
正如黄循财所言:“亚洲仍是世界增长的引擎,而东盟,必须成为这台引擎中最精密的变速箱 —— 既能驱动内部协同,又能适配外部变量。”
当全球目光聚焦吉隆坡,东盟用行动证明:在分裂的时代,真正的韧性从来不是被动防御,而是以开放架构整合资源,以智慧平衡驾驭变局。这或许正是东南亚 “小国大战略” 的生存哲学,更是新兴经济体重塑全球治理的时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