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隆坡啟幕的第 46 屆東協峰會上,美國對東南亞國家加征關稅的連鎖效應成為首要議題。儘管特朗普政府於 4 月宣布暫停對近 60 國 「互惠」 關稅 90 天,但柬埔寨、寮國等成員國此前已承受最高 49% 的懲罰性關稅,東協經濟直面貿易保護主義的長期威脅。
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以輪值主席國身份強調,東協需以 「中心地位」 凝聚共識,通過 「善意蓄水池」 深化夥伴關係網絡。他透露已致信美國總統特朗普,提議召開美國 - 東協關稅專題會議,力求以多邊協商替代單邊制裁。

新加坡總理黃循財則指出,當前 「多邊主義退卻、強權邏輯抬頭」 的全球秩序轉型中,東協必須以 「戰略明確性」 平衡內外壓力,既堅守區域協作根基,又靈活拓展國際對話空間。
經濟韌性構建
從區域整合到新興領域突破
面對產業鏈重構與增長動能轉換,東協成員國提出 「三維韌性戰略」:
(一)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

圖源:ASEAN官網
越南總理范明正呼籲最大化釋放《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效能,加速與加拿大、歐盟等夥伴的自貿協定談判,並升級與中國、印度的現有貿易安排,推動市場與供應鏈多元化。
數據顯示,RCEP 覆蓋全球 30% 的 GDP 與人口,若東協內部關稅減免率從目前的 92% 提升至 99%,區域貿易成本可降低 15%,年新增產值有望突破 400 億美元。
(二)基建互聯與產業協同

圖源:ASEAN官網
泰國總理佩通坦警示,美國關稅正倒逼全球產業鏈 「碎片化」,東協需以 「東協電網」「數字經濟走廊」 等基建項目為紐帶,構建自主可控的區域供應鏈網絡。
例如,新加坡倡導的 「東協數碼一體化框架」 已促成 10 國跨境數據流動協議簽署,預計 2025 年區域數字經濟規模將突破 3000 億美元。
(三)戰略領域前瞻性布局
新加坡總理黃循財提出,東協應在人工智慧、綠色經濟、印太戰略等 「未來賽道」 搶占先機。
通過落實《東協印太展望》(AOIP),以東協主導的東亞峰會等機制為平台,在海事安全、能源互聯等領域與中、美、日等大國開展 「議題導向型合作」,既避免選邊站隊,又提升規則話語權。
地緣政治考題
南海治理與緬甸困局的破局之道

圖源:ASEAN官網
儘管峰會以經濟合作為主軸,南海爭端與緬甸危機的 「隱性博弈」 貫穿始終:
(一)南海:規則優先與危機管控
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呼籲加快《南海行為準則》(COC)談判,強調 「以法律框架替代實力對抗」 的重要性。
儘管中菲近期海上摩擦升溫,但東協堅持 「雙軌思路」—— 既推動 COC 磋商取得實質進展,又探索與中國在藍碳經濟、海上搜救等領域的功能性合作,力求將爭議管控在 「危機閾值」 內。
(二)緬甸:靜默外交與柔性斡旋
針對緬甸持續內戰,東協批准安瓦爾組建 「非正式諮詢小組」,邀請柬埔寨前首相洪森等區域資深政治家參與斡旋。
安瓦爾以 「脆弱橋樑勝過分歧深淵」 為喻,強調通過 「非公開對話」 逐步建立軍方與反對派的互信,避免外部干預激化矛盾。這一 「靜默外交」 模式,體現東協 「不干涉內政」 原則與務實調解的平衡智慧。
夥伴關係升級
從 「對話夥伴」 到 「戰略協同」

圖源:ASEAN官網
東協在鞏固傳統夥伴關係的同時,創新性拓展合作維度:
◎ 首次東協 - 海合會 - 中國三邊峰會:5 月 27 日舉行的這場會議,旨在構建 「能源 - 貿易 - 投資」 三角合作,例如探討中東液化天然氣(LNG)經新加坡樞紐輸往東南亞的 「綠色能源走廊」,預計可降低東協 30% 的能源進口成本。
◎ 印太戰略的 「東協化」 實踐:通過 AOIP 框架,東協正與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共建 「印太海洋安全合作網絡」,在馬六甲海峽聯合巡邏、打擊海盜等領域形成機制化協作,既維護區域航道安全,又凸顯東協的 「戰略支點」 地位。
《吉隆坡宣言》
錨定未來二十年的凝聚力工程

圖源:ASEAN官網
峰會閉幕時發布的《吉隆坡宣言》,以 「技術革命、綠色轉型、包容性增長」 為三大支柱,提出 2030 年前實現三大目標:
① 建成 「零關稅、低壁壘」 的東協經濟共同體,內部貿易占比提升至 40%;
② 設立 10 億美元 「東協數字創新基金」,培育 50 家區域獨角獸企業;
③ 建立 「東協氣候韌性聯盟」,2035 年前實現可再生能源占比翻番。
安瓦爾在宣言解讀中強調:「當全球被分裂主義籠罩,東協的使命是以技術創新打破發展鴻溝,以綠色合作替代資源爭奪,讓團結與靈活成為穿越風暴的雙槳。」
在分裂的世界中打造 「韌性樞紐」
從關稅壁壘到地緣博弈,東協正身處全球秩序重構的 「十字路口」。其選擇的 「團結而不封閉,靈活而不失序」 路徑,既延續了 「東協方式」 的協商傳統,又注入了應對大變局的創新基因。
正如黃循財所言:「亞洲仍是世界增長的引擎,而東協,必須成為這台引擎中最精密的變速箱 —— 既能驅動內部協同,又能適配外部變量。」
當全球目光聚焦吉隆坡,東協用行動證明:在分裂的時代,真正的韌性從來不是被動防禦,而是以開放架構整合資源,以智慧平衡駕馭變局。這或許正是東南亞 「小國大戰略」 的生存哲學,更是新興經濟體重塑全球治理的時代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