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河川动物园不为人知的一面

2019年08月11日   •   2万次阅读

亚马逊盆地的泛滥森林(图自Wikipedia)

南美大水獭水底隧道展示

一进到亚马逊泛滥森林馆就可以看到一个水底隧道,而在水中玩耍的是南美大水獭又称巨獭,是世界上体型最长的水獭。南美大水獭的尾巴比起动物园常见的小爪水獭或欧亚水獭更扁平,像划船的桨,但最好辨认它们的方式就是胸前的白色斑纹,就像是人类的指纹一样,每一只大水獭的斑纹都不同。透过水底隧道来展示水獭的效果真的很棒

在河川动物园。全园只能走一个动线,动物园的最后一个展示馆是亚马逊泛滥森林,馆中的最后一个展示场就是以海牛为主角的超大型水族箱——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水族箱。

里面除了一大群巨大且可爱的海牛,还有最大的淡水鱼巨骨舌鱼与红尾鲶等

关于这里的海牛,有一个趣事:世界上有三种海牛,分别是南美洲的亚马逊海牛、加勒比海域的西印度海牛,以及非洲的西非海牛,不过奇怪的是,在河川动物园的亚马逊泛滥森林馆中的海牛,园方在解说牌上面仅以“海牛”一词称之,为什么不是“亚马逊海牛”呢?

其实这里的海牛并不是来自亚马逊,而是借用了“西印度海牛”来当亚马逊泛滥森林的演员。会用这样的方式是因为目前全世界除了日本的热川香蕉鳄鱼园,完全没有动物园或是水族馆有亚马逊海牛,如果为了要符合亚马逊泛滥森林这个主题而去找真正的亚马逊海牛,那就必须要耗费巨资从原产地引进,所以动物园决定用较常见的品种来呈现给游客,并透过展示来诉说亚马逊泛滥森林的美以及相关的环境教育。

现代化的动物园除非是出于特殊原因(例如救伤、研究、保种等),基本上已经不会纯粹为了“展示”这个目的而从野外捕捉动物。况且亚马逊海牛碰到的生存危机是环境污染、快艇撞伤等事件,也不是通过动物园圈养繁殖就可以解决的。因为原本的栖息地被破坏,就算在动物园繁殖到可以去野放的数量,也不知道能野放去哪。

像从太空舱向外看银河某个角落的巨型飞船聚集之处

沿着亚马逊泛滥森林馆的垂直动线可以慢慢向上看到海牛池中不同水平的视野,我们到水面上时也刚好遇到了海牛以及其他大鱼的喂食时间。刚刚水池里的树干有几根是柱子一路顶上天花板,其他大多数其实并没有露出水面,保育员就像是被海牛簇拥而站在水上一般,一边喂食一边检查每只海牛的身体状况。

被海牛簇拥的保育员

从河川动物园向外看的景色

尽管遭受诋毁,动物园行业仍然是教育及保育的重要核心。以下内容来自TheLily网站,原作者Brittany Long Olsen。下面的图片会配上一部分翻译者的个人补充,希望能帮助大家更了解动物园。

原作者Brittany Long Olsen的前言:

两年前,我第一次参观了圣地牙哥动物园并且深深为眼前的景色所震惊,所有的孩子都很享受为他们量身打造的展示与表演。孩子们是未来的主人翁,因此让他们及早学习如何感谢与尊重动物非常重要。

有人批判动物园行业,无论园区的大小,只要看见笼子就开始质疑,但动物园实际上有着重要的职责。它们不只启发我们去爱动物,更是用直接的行动来保护它们。

当今世界上34种野外灭绝的动物中有29种仍然在动物园中繁衍生息,有许多动物园通过直接执行或资助保育计划来帮助救伤动物及繁殖个体回到野外。从娇小的树蛙到雄伟的大猩猩。以上述简短的前言向各位说明我为何热爱动物园,更希望能启发你们造访当地的动物园并参与其中。

许多动物园都有这种“Encounter”活动,通过让少量游客进入后台观看或以保护接触的形式参与动物照护,学习平时接触不到的动物知识,并激发参与者的保育意识。

动物园提供生活在城市的我们就近观赏动物的便利。动物园大幅降低了亲近相关事物的门槛,在环境教育最关键的孩童与青少年时期有多少家庭具备足够的时间、金钱乃至体力去到真正的野生栖地感受自然并落实生命教育呢?教育的黄金时段一旦错过就不再,如何让动物园发挥最大的效益甚至将其转化为行业进步的动力是每个相关人士都在努力的课题。

许多反对言论指出,动物园将野生动物从原栖地带离并将其囚禁在牢笼中。但事实上,动物园界的主流共识早已从捕捉野外动物转为经营圈养族群,欧洲动物园水族馆协会的欧洲濒危物种计划、美国动物园水族馆协会的物种存续计划等,最终目的都是让圈养的族群能够自给自足甚至转而补充野外的族群,达到保育整合的目标,并且早已是现在进行式。

另外很现实的一点是,许多我们认为的“野外”,其实也是被围栏所保护着的,如果人们的理念无法与时俱进,这样的围栏只会越来越多,而废除动物园不但无法解决这样的现象,更会让大量的动物无家可归,甚至严重打击许多第一线保育团体的工作执行,因为动物园是他们重要的资助来源。

有一种动物即使在艰困时也能竭力帮助另一个物种求生,这是演化历程中前所未见的,而这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

——George Schaller

目前世界各地动物园从业人员的状况都很严峻。人手不足、工作负担大乃至薪水偏低与社会地位不高(家人不理解),任何一项单拿出来看都足以让人却步,在动物园工作却得一肩扛起这些阻力,如果不是真心爱着动物根本难以坚持下去,而这样的人肯定比谁都更希望动物过得好,请对他们已经付诸行动、努力尝试改变的事物给予足够的肯定与耐心。

唯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会帮助;唯有帮助,一切才能得救。

——Jane Goodall

珍·古道尔女士的这句话已经不知道被引用了几次,但还是得再说一次,人类的傲慢自大正在侵蚀这颗星球,只有当我们愿意起身去理解与在乎身边的一切事物,我们才真正踏出第一步,一旦起步,我们也会在无意识中去帮助它们、尊重它们甚至感激它们,才能够真正了解到地球不是只属于人类的。要想达成这样的目标,动物园行业可说是责无旁贷。

下图中作者使用了“动物科学”(Animal Science)一词,这其实很重要,因为动物科学特指在“人为控制下”的动物研究,而这也正是动物园与野生保护区的最大差异,两者间有着许多不同的状况,也能帮助人们用另一个角度看待野生动物与和其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做出最贴切的判断。也因此,许多声名在外的国际级与地区性保育团体都在旗下经营著动物园,通过动物园传达他们的理念并支持野外保育工作的执行。

动物园行业有句玩笑话,“我如此努力工作是为了失业”,其实此言非但不虚,还说明了一个只有在深刻体会自身职务的同时才能领会的道理,动物园存在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以后的世界不再需要动物园,但这需要时间,我们正在经历过程与阵痛期,相信并奋力坚守为的是达成那个这代人可能无法亲眼看见的愿景。

优秀的动物园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尝试,提供给动物许多设施、道具以利于它们表现自我,因为不仅仅是研究者,我们所有人只有在知悉这种动物的真实样貌与需求后,才能知道它们在野外可能遇到哪些困境、遭受什么危机以及如何通过保育工作来拯救它们。

图片中的动物是印度犀牛,野外的族群因为栖地破坏与滥杀,仅存2500余头,但通过保育工作的努力数量已经在缓慢上升。同样属于犀科物种的爪哇犀牛与苏门答腊犀牛就没这么好运,虽然世界上有数不清的专家学者日以继夜的保护它们,但先前累积的伤害已经令它们的族群数量下降到分别只有68头与200余头。

就像图中说的一样,大熊猫可说是濒危物种保育成功的重要案例,经过数十年来不懈的努力与资金投入,它们成功的于2016年摆脱濒危物种的身份。

除此之外,简单举几个差一步就要灭绝但因为动物园及保育工作得以继续存续的物种:

豪勋爵岛竹节虫、魔鳉、山鸡蛙、蓝岩鬣蜥、菲律宾鳄、查岛鸲鹟、加州神鹰、麋鹿、罗德里格斯狐蝠、西班牙猞猁。

人类社会与其活动对这个星球造成了许多难以磨灭的影响,我们有责任回馈并善待它,从日常的减塑、搭乘大众运输甚至不浪费粮食开始,我们应该尽力帮助这颗星球以及所有生活在它之上的生命与非生命。

河川动物园非常精彩。河川在千万年间孕育了无数文明无数生命,就算我们能够知道她的源头她的流速她的流量她的一切数据,依傍千万年的文明中的我们也仅因从未能亲眼看透她总是混浊的水,而无法彻底探索,而难以了解河川的全貌,混浊的水也遮出了世世代代心有不甘的未解之谜。所以河川才有魅力,所以动物园中的河的横切面才有魅力,所以动物园中清澈的水的鱼缸才有魅力。

河川的流动就像是生命的流动,从山脉的细涓一路流进了大海,在某天,又会回到空气中,又会落到山上的泥土中,如同我们的生命一样,毫无例外。

上一页
2/2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