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盆地的泛濫森林(圖自Wikipedia)

南美大水獺水底隧道展示

一進到亞馬遜泛濫森林館就可以看到一個水底隧道,而在水中玩耍的是南美大水獺又稱巨獺,是世界上體型最長的水獺。南美大水獺的尾巴比起動物園常見的小爪水獺或歐亞水獺更扁平,像划船的槳,但最好辨認它們的方式就是胸前的白色斑紋,就像是人類的指紋一樣,每一隻大水獺的斑紋都不同。透過水底隧道來展示水獺的效果真的很棒


在河川動物園。全園只能走一個動線,動物園的最後一個展示館是亞馬遜泛濫森林,館中的最後一個展示場就是以海牛為主角的超大型水族箱——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水族箱。
裡面除了一大群巨大且可愛的海牛,還有最大的淡水魚巨骨舌魚與紅尾鲶等

關於這裡的海牛,有一個趣事:世界上有三種海牛,分別是南美洲的亞馬遜海牛、加勒比海域的西印度海牛,以及非洲的西非海牛,不過奇怪的是,在河川動物園的亞馬遜泛濫森林館中的海牛,園方在解說牌上面僅以「海牛」一詞稱之,為什麼不是「亞馬遜海牛」呢?
其實這裡的海牛並不是來自亞馬遜,而是借用了「西印度海牛」來當亞馬遜泛濫森林的演員。會用這樣的方式是因為目前全世界除了日本的熱川香蕉鱷魚園,完全沒有動物園或是水族館有亞馬遜海牛,如果為了要符合亞馬遜泛濫森林這個主題而去找真正的亞馬遜海牛,那就必須要耗費巨資從原產地引進,所以動物園決定用較常見的品種來呈現給遊客,並透過展示來訴說亞馬遜泛濫森林的美以及相關的環境教育。
現代化的動物園除非是出於特殊原因(例如救傷、研究、保種等),基本上已經不會純粹為了「展示」這個目的而從野外捕捉動物。況且亞馬遜海牛碰到的生存危機是環境污染、快艇撞傷等事件,也不是通過動物園圈養繁殖就可以解決的。因為原本的棲息地被破壞,就算在動物園繁殖到可以去野放的數量,也不知道能野放去哪。

像從太空艙向外看銀河某個角落的巨型飛船聚集之處


沿著亞馬遜泛濫森林館的垂直動線可以慢慢向上看到海牛池中不同水平的視野,我們到水面上時也剛好遇到了海牛以及其他大魚的喂食時間。剛剛水池裡的樹幹有幾根是柱子一路頂上天花板,其他大多數其實並沒有露出水面,保育員就像是被海牛簇擁而站在水上一般,一邊喂食一邊檢查每隻海牛的身體狀況。
被海牛簇擁的保育員

從河川動物園向外看的景色

儘管遭受詆毀,動物園行業仍然是教育及保育的重要核心。以下內容來自TheLily網站,原作者Brittany Long Olsen。下面的圖片會配上一部分翻譯者的個人補充,希望能幫助大家更了解動物園。
原作者Brittany Long Olsen的前言:
兩年前,我第一次參觀了聖地牙哥動物園並且深深為眼前的景色所震驚,所有的孩子都很享受為他們量身打造的展示與表演。孩子們是未來的主人翁,因此讓他們及早學習如何感謝與尊重動物非常重要。
有人批判動物園行業,無論園區的大小,只要看見籠子就開始質疑,但動物園實際上有著重要的職責。它們不只啟發我們去愛動物,更是用直接的行動來保護它們。
當今世界上34種野外滅絕的動物中有29種仍然在動物園中繁衍生息,有許多動物園通過直接執行或資助保育計劃來幫助救傷動物及繁殖個體回到野外。從嬌小的樹蛙到雄偉的大猩猩。以上述簡短的前言向各位說明我為何熱愛動物園,更希望能啟發你們造訪當地的動物園並參與其中。
許多動物園都有這種「Encounter」活動,通過讓少量遊客進入後台觀看或以保護接觸的形式參與動物照護,學習平時接觸不到的動物知識,並激發參與者的保育意識。

動物園提供生活在城市的我們就近觀賞動物的便利。動物園大幅降低了親近相關事物的門檻,在環境教育最關鍵的孩童與青少年時期有多少家庭具備足夠的時間、金錢乃至體力去到真正的野生棲地感受自然並落實生命教育呢?教育的黃金時段一旦錯過就不再,如何讓動物園發揮最大的效益甚至將其轉化為行業進步的動力是每個相關人士都在努力的課題。

許多反對言論指出,動物園將野生動物從原棲地帶離並將其囚禁在牢籠中。但事實上,動物園界的主流共識早已從捕捉野外動物轉為經營圈養族群,歐洲動物園水族館協會的歐洲瀕危物種計劃、美國動物園水族館協會的物種存續計劃等,最終目的都是讓圈養的族群能夠自給自足甚至轉而補充野外的族群,達到保育整合的目標,並且早已是現在進行式。
另外很現實的一點是,許多我們認為的「野外」,其實也是被圍欄所保護著的,如果人們的理念無法與時俱進,這樣的圍欄只會越來越多,而廢除動物園不但無法解決這樣的現象,更會讓大量的動物無家可歸,甚至嚴重打擊許多第一線保育團體的工作執行,因為動物園是他們重要的資助來源。

有一種動物即使在艱困時也能竭力幫助另一個物種求生,這是演化歷程中前所未見的,而這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
——George Schaller
目前世界各地動物園從業人員的狀況都很嚴峻。人手不足、工作負擔大乃至薪水偏低與社會地位不高(家人不理解),任何一項單拿出來看都足以讓人卻步,在動物園工作卻得一肩扛起這些阻力,如果不是真心愛著動物根本難以堅持下去,而這樣的人肯定比誰都更希望動物過得好,請對他們已經付諸行動、努力嘗試改變的事物給予足夠的肯定與耐心。

唯有了解,我們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我們才會幫助;唯有幫助,一切才能得救。
——Jane Goodall
珍·古道爾女士的這句話已經不知道被引用了幾次,但還是得再說一次,人類的傲慢自大正在侵蝕這顆星球,只有當我們願意起身去理解與在乎身邊的一切事物,我們才真正踏出第一步,一旦起步,我們也會在無意識中去幫助它們、尊重它們甚至感激它們,才能夠真正了解到地球不是只屬於人類的。要想達成這樣的目標,動物園行業可說是責無旁貸。

下圖中作者使用了「動物科學」(Animal Science)一詞,這其實很重要,因為動物科學特指在「人為控制下」的動物研究,而這也正是動物園與野生保護區的最大差異,兩者間有著許多不同的狀況,也能幫助人們用另一個角度看待野生動物與和其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做出最貼切的判斷。也因此,許多聲名在外的國際級與地區性保育團體都在旗下經營著動物園,通過動物園傳達他們的理念並支持野外保育工作的執行。
動物園行業有句玩笑話,「我如此努力工作是為了失業」,其實此言非但不虛,還說明了一個只有在深刻體會自身職務的同時才能領會的道理,動物園存在的最終目的是希望以後的世界不再需要動物園,但這需要時間,我們正在經歷過程與陣痛期,相信並奮力堅守為的是達成那個這代人可能無法親眼看見的願景。

優秀的動物園通過不斷的研究與嘗試,提供給動物許多設施、道具以利於它們表現自我,因為不僅僅是研究者,我們所有人只有在知悉這種動物的真實樣貌與需求後,才能知道它們在野外可能遇到哪些困境、遭受什麼危機以及如何通過保育工作來拯救它們。
圖片中的動物是印度犀牛,野外的族群因為棲地破壞與濫殺,僅存2500餘頭,但通過保育工作的努力數量已經在緩慢上升。同樣屬於犀科物種的爪哇犀牛與蘇門答臘犀牛就沒這麼好運,雖然世界上有數不清的專家學者日以繼夜的保護它們,但先前累積的傷害已經令它們的族群數量下降到分別只有68頭與200餘頭。

就像圖中說的一樣,大熊貓可說是瀕危物種保育成功的重要案例,經過數十年來不懈的努力與資金投入,它們成功的於2016年擺脫瀕危物種的身份。
除此之外,簡單舉幾個差一步就要滅絕但因為動物園及保育工作得以繼續存續的物種:
豪勳爵島竹節蟲、魔鱂、山雞蛙、藍岩鬣蜥、菲律賓鱷、查島鴝鶲、加州神鷹、麋鹿、羅德里格斯狐蝠、西班牙猞猁。

人類社會與其活動對這個星球造成了許多難以磨滅的影響,我們有責任回饋並善待它,從日常的減塑、搭乘大眾運輸甚至不浪費糧食開始,我們應該盡力幫助這顆星球以及所有生活在它之上的生命與非生命。

河川動物園非常精彩。河川在千萬年間孕育了無數文明無數生命,就算我們能夠知道她的源頭她的流速她的流量她的一切數據,依傍千萬年的文明中的我們也僅因從未能親眼看透她總是混濁的水,而無法徹底探索,而難以了解河川的全貌,混濁的水也遮出了世世代代心有不甘的未解之謎。所以河川才有魅力,所以動物園中的河的橫切面才有魅力,所以動物園中清澈的水的魚缸才有魅力。
河川的流動就像是生命的流動,從山脈的細涓一路流進了大海,在某天,又會回到空氣中,又會落到山上的泥土中,如同我們的生命一樣,毫無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