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疫情后期兴起的新加坡留学热,到近期已逐渐成为常态。与中国朋友见面小聚,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新加坡留学资讯。尽管我已经前后写过两篇有关新加坡留学的文章,但还是想从大家比较关心的性价比,留学中介和教学特色等几个方面补充一下最新资讯,借机再抒发一下埋在心里,不吐不快的几个想法。
一、政府学校vs国际学校
1. 申请难度
新加坡政府学校除了小学一年级对外籍学生有5%左右的免考试入学名额,其他年级插班都需要先通过统一的AEIS考试(新加坡教育部为为外籍学生提供的入学考试,全英文考试,主考英文和数学,一年两次考试机会。通过率约35%-40%)才能入学。被录取的学生由教育部安排到有空位的政府学校,学生无法自己择校。
国际学校相对就比较灵活了,各学校自主招生。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比较容易申请,只要学校有位,孩子英语水平达标,都可以申请成功。年级越高,学校对学生的考察就会越细,各学校有自己的考察方式。
无论是申请政府学校还是国际学校,都需要准备不少材料。但是相关网站都有非常详尽的介绍。在此,我想先抒发第一个憋在心里很久的想法:强烈建议家长先去教育部官网和各国际学校官网了解一手信息,然后再考虑下一步行动计划。现在各种截屏翻译软件用起来非常方便,即使是完全不懂英文的家长,也可以DIY了解一手信息。家长最多需要付出一天时间,就可以从留学小白变身信息达人。有了这些靠谱资讯,再找中介,比较不容易被带偏。
前些天朋友给我看了一个中介广告,申请新加坡的国际学校,定金居然要到三万新币。我被惊掉的下巴还来得及没合上,第二笔十几万新币的服务费,直接令我无语了。该广告捆绑了CIS(二线国际校)和UWC(TOP名校)一起申请,承诺如果都没申上,退还大部分申请费。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听说过哪个孩子在时间充裕、材料齐全的情况下,申不上CIS的。至于UWC是否能申上,主要取决于学校在该年级有没有空位,孩子的实际英语水平,以及所在梯队(国籍、教育背景和父母所在公司等),与中介的运作实在没有多少关系。
把新加坡国际校申请等同美高申请来收费,这种行为不好称为欺骗,只能算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吧。在互联互通的今日世界里,信息差居然还能带来如此暴利,实在令人震惊。如果是家长有钱任性,自不必多说。但如果是中产家庭,这二十万新币的中介费够孩子4-5年的学费了,实在是可以省一省的。我强烈建议家长动动手指,各学校官网浏览一遍,先做好最基本的功课,再决定是否申请,如何申请,找哪家中介或自己DIY申请。
2. 学费(仅显示外国公民的新币计费/仅作参考/具体细节需参照各学校网站和教育部网站)

3. 教学特色与利弊权衡
新加坡政府学校用的是英联邦教育体系,对口A-level考试(适合申请英联邦国家的大学)。政府学校竞争激烈,学习压力较大,教学风格相对死板严格,新加坡英语口音较重。但是政府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都是有底线保障的。
公立国际部主要对口IB考试,(适合申请所有国家的大学。但是该课程学业压力大,耗时长,申请美国大学不占优势)历年平均分都在全球名列前茅。教学比政府学校灵活一些,更加注重与国际接轨的批判性思维教育。但相对纯国际校来说,教学更加严格,压力也会大一些。
新加坡大多数国际学校都对口IB考试,有一些英制国际校提供A-Level考试对口课程。新加坡美国学校(SAS)只提供AP课程(适合未来主要申请美国大学的学生)。国际校的好处是低年级学业压力不大,多数学校有英语辅助课程,小班教学比较个性化,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有助全面发展。但是国际学校小学阶段的重点就是体育、英文阅读和玩。孩子一旦进入这个体系再想转公立,会比较吃力。对学业有执著追求的家长需慎入。到了高中阶段,新加坡几所知名国际校的学业和课外活动竞争也是非常激烈,压力指数与政府学校不相上下。但是国际校对于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并不会给压力,孩子是否努力全靠自觉。
此外,影响择校的另一个重要考量就是申请PR。新加坡PR越来越难申请,但是对于在政府学校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一直是格外友好。所以想通过留学申请PR的家庭,最好是选择政府学校。
二、浅谈国际校申请与特色
因为我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在SAS就读,所以我对这个学校的了解比较全面。先说申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看学校官网。我从官网截了几张图,用翻译软件译成中文,申请的基本信息一目了然。到今天为止,很多年级仍然有位。






很多家长都问过我,SAS和UWC作为新加坡两家历史悠久的顶尖国际校,有什么特色和区别?我只能回答,两家学校都很优秀,看孩子未来打算和个性特点,决定哪家更适合自己。具体来说,SAS适合主申美国的孩子,AP课程,教学大纲和GPA算法与美国本土学校基本一致,比较容易获得美国大学招生官认可,综合实力在年级TOP5%的孩子大多可以获得藤校offer。AP课程选择灵活性较大,适合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孩子。UWC更适合英美双申或同时申请其他国家的孩子。IBDP是国际认可度很高的课程,但是学起来比SAT+AP更加耗时,更适合愿意花时间钻研学业,其他课外活动投入有限的孩子。UWC每年的大学申请成绩也非常优秀。
出于对SAS的了解和喜爱,我想多为这家学校点三个赞:一是学校校风端正,学生以学业优秀,体能强健,奉献社群为荣。学校虽然很大,但管理很细致,对霸凌行为零容忍,对学生的学业和心理支持也很到位。二是学校对批判性思维教导有方,孩子从中学起对于事实和观点就有明确的区分意识,头脑比较清晰。三是学校从管理层到老师,都非常正能量,对学生充满尊重与支持。
美国学校的特点就是不逼孩子学习,同时也不设天花板。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业、体育和课外活动的任何方面表现出天赋与意愿,都能很快获得额外的关注,老师会根据具体情况提供指导和支持。此外,这个每年级300+学生的大学校,就像一个置于良好监管和保护下的微型社会,孩子在学校里会遇到各种个样的人和事,有助于他们练习处理人际关系。我个人更喜欢这种大型校区,虽然没有精英型学校的豪华师资和师生比例,但这种需要孩子自己去争取资源的环境,更能培养他们的主动性与进取心。
当然,任何学校都有自己的问题与不足,新加坡的国际学校与美国顶尖私立之间,无论是在师资上还是在课程选择上,都存在很大差距。SAS这几年的教师流动性有所提升,校区建设和课程改革较多,导致了一些不稳定和管理上的疏漏,还是有不少提升空间的。
下面列出了新加坡一些学校的2023IB成绩排名,可供家长们参考:

三、出国留学到底值不值
今年以来,消费降级的风气日盛。很多从前打定主意出国留学的家庭开始计算投入产出比。我的个人看法是,这个投入与产出的计算,不能只围着“留学花了多少钱”和“毕业后工资多少”这两件事打转。孩子的毕业起步工资,与今后的长远发展,没有太大关系。留学海归对有些企业来说,是宝。但是对短期内没有出海打算的企业来说,实在不如本土毕业生用着顺手。如果只是为了毕业后多挣点钱,出国留学很可能是不划算的。
具体到新加坡留学,近年来由于世界500强和各大金融机构在新加坡扎堆设点,所以应届生的就业机会比较多。尤其是新加坡政府给所有外企都规定了雇佣本土和外籍员工的比例,导致很多国际大企业的初级岗位只对新加坡公民和PR开放。漂亮的应届生就业数据,也促进了新加坡大学的国际排名近年来不断上升。

出国留学,尤其是低龄留学,需要付出的代价远非金钱所能衡量。如果家长不陪读,独立的留学生活对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将是极大的挑战。事实证明,多数孩子最终能够适应,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经受住考验,抑郁、学业成绩下降、健康受损的案例也有不少。家长需要先客观评估孩子的情况,与孩子充分协商,再做决断。
如果家长选择陪读,就意味着家长要放弃自己的原有身份,离开熟悉的环境,一切重新开始。这对家长来说,尤其是对孤身带娃留学的陪读妈妈来说,将是很大的挑战。我在一篇研究跨文化移民的文章中读到,“每一次迁徙,都是一次创伤经历”。我对这句话颇有感触。也许在陪读初期,因为兴奋和忙碌,感觉并不明显。但经过一段沉淀,这种创伤就会逐渐显露。对成年人来说,在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定位,是很不容易的。真正融入的代价,很可能就是身份降级。当然,任何选择都有代价,留学肯定也不会是例外。家长只要事先有心理准备就好。
留学的最主要收获,其实并不在于孩子毕业后的身价能增加多少。而是因为付出了代价,所以通过与新文化和新环境的碰撞,孩子和家长都能获得成长。体验国门外的世界,开阔了眼界与心胸,学会了以不同视角去观察和思考,也开发出自己的更多潜能。这种内在的丰盈,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我最后想表达的个人看法,是关于选择留学的初心。我接触过一些把留学当成人生捷径的家庭。家长认为国内大环境太卷,基础教育太死板,导致孩子厌学。这些家长想着把孩子送到国外,换个环境,也许就能脱胎换骨,最起码也不会活得那么辛苦。实际情况是,环境只有与孩子个性是否匹配的区别,并没有难易之分。辛苦,是无法逃避的人生功课。但是有无意义的苦熬,也有乐在其中的辛苦。这两种不同的心境,并不完全由环境所决定。那个做出选择的人,才是核心要素。
总之,出国留学,并不是某种困境的解药。它只是一个新的窗口和机会。选择这条路,意味着面临不同的挑战和全新的游戏规则。出国留学这本账,算的是适合孩子的学业道路,赌的是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大环境。金钱上的得失,不宜放在首位去考虑。希望我的这些个人视角和信息,能为打算出国留学的家长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