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疫情後期興起的新加坡留學熱,到近期已逐漸成為常態。與中國朋友見面小聚,被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新加坡留學資訊。儘管我已經前後寫過兩篇有關新加坡留學的文章,但還是想從大家比較關心的性價比,留學中介和教學特色等幾個方面補充一下最新資訊,藉機再抒發一下埋在心裡,不吐不快的幾個想法。
一、政府學校vs國際學校
1. 申請難度
新加坡政府學校除了小學一年級對外籍學生有5%左右的免考試入學名額,其他年級插班都需要先通過統一的AEIS考試(新加坡教育部為為外籍學生提供的入學考試,全英文考試,主考英文和數學,一年兩次考試機會。通過率約35%-40%)才能入學。被錄取的學生由教育部安排到有空位的政府學校,學生無法自己擇校。
國際學校相對就比較靈活了,各學校自主招生。在小學階段一般都比較容易申請,只要學校有位,孩子英語水平達標,都可以申請成功。年級越高,學校對學生的考察就會越細,各學校有自己的考察方式。
無論是申請政府學校還是國際學校,都需要準備不少材料。但是相關網站都有非常詳盡的介紹。在此,我想先抒發第一個憋在心裡很久的想法:強烈建議家長先去教育部官網和各國際學校官網了解一手信息,然後再考慮下一步行動計劃。現在各種截屏翻譯軟體用起來非常方便,即使是完全不懂英文的家長,也可以DIY了解一手信息。家長最多需要付出一天時間,就可以從留學小白變身信息達人。有了這些靠譜資訊,再找中介,比較不容易被帶偏。
前些天朋友給我看了一個中介廣告,申請新加坡的國際學校,定金居然要到三萬新幣。我被驚掉的下巴還來得及沒合上,第二筆十幾萬新幣的服務費,直接令我無語了。該廣告捆綁了CIS(二線國際校)和UWC(TOP名校)一起申請,承諾如果都沒申上,退還大部分申請費。但是,到目前為止,我還沒聽說過哪個孩子在時間充裕、材料齊全的情況下,申不上CIS的。至於UWC是否能申上,主要取決於學校在該年級有沒有空位,孩子的實際英語水平,以及所在梯隊(國籍、教育背景和父母所在公司等),與中介的運作實在沒有多少關係。
把新加坡國際校申請等同美高申請來收費,這種行為不好稱為欺騙,只能算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吧。在互聯互通的今日世界裡,信息差居然還能帶來如此暴利,實在令人震驚。如果是家長有錢任性,自不必多說。但如果是中產家庭,這二十萬新幣的中介費夠孩子4-5年的學費了,實在是可以省一省的。我強烈建議家長動動手指,各學校官網瀏覽一遍,先做好最基本的功課,再決定是否申請,如何申請,找哪家中介或自己DIY申請。
2. 學費(僅顯示外國公民的新幣計費/僅作參考/具體細節需參照各學校網站和教育部網站)

3. 教學特色與利弊權衡
新加坡政府學校用的是大英國協教育體系,對口A-level考試(適合申請大英國協國家的大學)。政府學校競爭激烈,學習壓力較大,教學風格相對死板嚴格,新加坡英語口音較重。但是政府學校的師資力量和教學質量都是有底線保障的。
公立國際部主要對口IB考試,(適合申請所有國家的大學。但是該課程學業壓力大,耗時長,申請美國大學不占優勢)歷年平均分都在全球名列前茅。教學比政府學校靈活一些,更加注重與國際接軌的批判性思維教育。但相對純國際校來說,教學更加嚴格,壓力也會大一些。
新加坡大多數國際學校都對口IB考試,有一些英制國際校提供A-Level考試對口課程。新加坡美國學校(SAS)只提供AP課程(適合未來主要申請美國大學的學生)。國際校的好處是低年級學業壓力不大,多數學校有英語輔助課程,小班教學比較個性化,提供豐富的課外活動,有助全面發展。但是國際學校小學階段的重點就是體育、英文閱讀和玩。孩子一旦進入這個體系再想轉公立,會比較吃力。對學業有執著追求的家長需慎入。到了高中階段,新加坡幾所知名國際校的學業和課外活動競爭也是非常激烈,壓力指數與政府學校不相上下。但是國際校對於學業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並不會給壓力,孩子是否努力全靠自覺。
此外,影響擇校的另一個重要考量就是申請PR。新加坡PR越來越難申請,但是對於在政府學校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一直是格外友好。所以想通過留學申請PR的家庭,最好是選擇政府學校。
二、淺談國際校申請與特色
因為我自己的兩個孩子都在SAS就讀,所以我對這個學校的了解比較全面。先說申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看學校官網。我從官網截了幾張圖,用翻譯軟體譯成中文,申請的基本信息一目了然。到今天為止,很多年級仍然有位。






很多家長都問過我,SAS和UWC作為新加坡兩家歷史悠久的頂尖國際校,有什麼特色和區別?我只能回答,兩家學校都很優秀,看孩子未來打算和個性特點,決定哪家更適合自己。具體來說,SAS適合主申美國的孩子,AP課程,教學大綱和GPA算法與美國本土學校基本一致,比較容易獲得美國大學招生官認可,綜合實力在年級TOP5%的孩子大多可以獲得藤校offer。AP課程選擇靈活性較大,適合自主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孩子。UWC更適合英美雙申或同時申請其他國家的孩子。IBDP是國際認可度很高的課程,但是學起來比SAT+AP更加耗時,更適合願意花時間鑽研學業,其他課外活動投入有限的孩子。UWC每年的大學申請成績也非常優秀。
出於對SAS的了解和喜愛,我想多為這家學校點三個贊:一是學校校風端正,學生以學業優秀,體能強健,奉獻社群為榮。學校雖然很大,但管理很細緻,對霸凌行為零容忍,對學生的學業和心理支持也很到位。二是學校對批判性思維教導有方,孩子從中學起對於事實和觀點就有明確的區分意識,頭腦比較清晰。三是學校從管理層到老師,都非常正能量,對學生充滿尊重與支持。
美國學校的特點就是不逼孩子學習,同時也不設天花板。如果一個孩子在學業、體育和課外活動的任何方面表現出天賦與意願,都能很快獲得額外的關注,老師會根據具體情況提供指導和支持。此外,這個每年級300+學生的大學校,就像一個置於良好監管和保護下的微型社會,孩子在學校里會遇到各種個樣的人和事,有助於他們練習處理人際關係。我個人更喜歡這種大型校區,雖然沒有精英型學校的豪華師資和師生比例,但這種需要孩子自己去爭取資源的環境,更能培養他們的主動性與進取心。
當然,任何學校都有自己的問題與不足,新加坡的國際學校與美國頂尖私立之間,無論是在師資上還是在課程選擇上,都存在很大差距。SAS這幾年的教師流動性有所提升,校區建設和課程改革較多,導致了一些不穩定和管理上的疏漏,還是有不少提升空間的。
下面列出了新加坡一些學校的2023IB成績排名,可供家長們參考:

三、出國留學到底值不值
今年以來,消費降級的風氣日盛。很多從前打定主意出國留學的家庭開始計算投入產出比。我的個人看法是,這個投入與產出的計算,不能只圍著「留學花了多少錢」和「畢業後工資多少」這兩件事打轉。孩子的畢業起步工資,與今後的長遠發展,沒有太大關係。留學海歸對有些企業來說,是寶。但是對短期內沒有出海打算的企業來說,實在不如本土畢業生用著順手。如果只是為了畢業後多掙點錢,出國留學很可能是不划算的。
具體到新加坡留學,近年來由於世界500強和各大金融機構在新加坡扎堆設點,所以應屆生的就業機會比較多。尤其是新加坡政府給所有外企都規定了僱傭本土和外籍員工的比例,導致很多國際大企業的初級崗位只對新加坡公民和PR開放。漂亮的應屆生就業數據,也促進了新加坡大學的國際排名近年來不斷上升。

出國留學,尤其是低齡留學,需要付出的代價遠非金錢所能衡量。如果家長不陪讀,獨立的留學生活對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心理調節能力和適應能力將是極大的挑戰。事實證明,多數孩子最終能夠適應,也得到了很好的鍛鍊。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經受住考驗,抑鬱、學業成績下降、健康受損的案例也有不少。家長需要先客觀評估孩子的情況,與孩子充分協商,再做決斷。
如果家長選擇陪讀,就意味著家長要放棄自己的原有身份,離開熟悉的環境,一切重新開始。這對家長來說,尤其是對孤身帶娃留學的陪讀媽媽來說,將是很大的挑戰。我在一篇研究跨文化移民的文章中讀到,「每一次遷徙,都是一次創傷經歷」。我對這句話頗有感觸。也許在陪讀初期,因為興奮和忙碌,感覺並不明顯。但經過一段沉澱,這種創傷就會逐漸顯露。對成年人來說,在一個全新的社會環境中,找到讓自己滿意的定位,是很不容易的。真正融入的代價,很可能就是身份降級。當然,任何選擇都有代價,留學肯定也不會是例外。家長只要事先有心理準備就好。
留學的最主要收穫,其實並不在於孩子畢業後的身價能增加多少。而是因為付出了代價,所以通過與新文化和新環境的碰撞,孩子和家長都能獲得成長。體驗國門外的世界,開闊了眼界與心胸,學會了以不同視角去觀察和思考,也開發出自己的更多潛能。這種內在的豐盈,無法用金錢來衡量。
我最後想表達的個人看法,是關於選擇留學的初心。我接觸過一些把留學當成人生捷徑的家庭。家長認為國內大環境太卷,基礎教育太死板,導致孩子厭學。這些家長想著把孩子送到國外,換個環境,也許就能脫胎換骨,最起碼也不會活得那麼辛苦。實際情況是,環境只有與孩子個性是否匹配的區別,並沒有難易之分。辛苦,是無法逃避的人生功課。但是有無意義的苦熬,也有樂在其中的辛苦。這兩種不同的心境,並不完全由環境所決定。那個做出選擇的人,才是核心要素。
總之,出國留學,並不是某種困境的解藥。它只是一個新的窗口和機會。選擇這條路,意味著面臨不同的挑戰和全新的遊戲規則。出國留學這本帳,算的是適合孩子的學業道路,賭的是未來的發展空間和大環境。金錢上的得失,不宜放在首位去考慮。希望我的這些個人視角和信息,能為打算出國留學的家長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