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学历军备竞赛” 的当下,新加坡却走出别样路径。
他们不执着人人高学历,而是让个体在擅长领域绽放。
这背后藏着怎样的逻辑,又能给身在国内的我们带来什么启发?
01 多元发展观:不被学历 “牵着走”
在新加坡,教育并非只有 “高学历” 这一条赛道。
政府深知,社会是一幅复杂的拼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来填充每一块空白。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在学术的道路上一路深造,因此,他们大力推行多元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以新加坡理工学院为例,这里开设了工程,商科,艺术,IT,餐饮等等各类专业技术课程。
学生们在这里能够学到实实在在的技能,毕业后直接投身到各个行业中发光发热,可以说理工学院就是为了学生未来能够尽快的工作。
比如说栗子曾经学过,如何用恰当的语言给上司和同事写邮件,如何修改简历,如何应对面试这些非常实用的技能。
在新加坡的社会,普遍来说父母也不会一味地要求孩子去追求大学文凭,而是更注重发现孩子的天赋所在。 孩子在人生规划方面的自主权也会更高。
比如,孩子希望理工毕业后直接工作,父母一般都会支持。
如果孩子渴望继续深造,父母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也会提供资助。
如果家境困难,学生可以申请学生贷款,边工作边读书。
在这里,政府提倡的是,无论是坐在办公室的白领,还是在车间工作的技术工人,都在为社会创造价值,都值得尊重。

02 人口结构下的教育 “加减法”
新加坡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劳动力资源相对有限。
如果年轻人都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追求高学历上,就会导致短期内劳动力市场的短缺,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
为了应对这一情况,新加坡政府积极鼓励年轻人在合适的时机尽早进入职场,通过在职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技能。
很多栗子认识的新加坡朋友,大多是理工学院毕业或者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开始工作,并不一味地追求读研和读博。
很多读研的学生也是在工作了几年后,有了相关行业的经历和经验,为了深入学习行业知识或者为了职业晋升,才会继续学习研究生课程。
这种模式不仅满足了当下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也避免了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高等学历教育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03 在职教育 “充电站”:政府助力成长
即便没有高等教育文凭,新加坡国民也能通过丰富的在职教育实现自我提升。
政府设立各类培训津贴与奖学金,像技能创前程补贴,助力在职人士学习新技能,费用补贴可达课程成本的 90%。
这对提高整个国家的人民素质和社会稳定性起到了非常正面的作用。
首先,增强职业安全感。
在快速发展的行业,如信息技术领域,从业者通过政府资助的编程、数据分析课程,不断更新知识,无惧技术迭代带来的失业风险。
其次,拓宽职业发展路径。
以服务业为例,基层员工凭借政府支持的管理类在职课程,晋升为团队主管,实现从一线服务到管理岗位的跨越。
再者,提升个人成就感。当国民依靠在职教育掌握新技能、取得职业突破,会获得强烈的成就感,激发持续学习热情。
04 行行出状元的 “土壤”
在新加坡,有行行出状元的 “土壤”,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就多次提出过这个观点。
这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一名技艺精湛的厨师,凭借着对美食的独特理解和高超厨艺,能够成为国家美食文化的代表,受到大众的尊敬和喜爱;一位专注于传统手工艺的工匠,他精心打造的作品被视为艺术珍品,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种文化氛围让年轻人能够安心地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深耕细作。 企业也非常重视员工技能的持续提升,会为员工提供丰富的培训机会和广阔的晋升空间。
比如在一些酒店,从基层服务员到高级管理人员,只要你有能力、肯努力,就有机会一步步晋升。
这种良性循环,让每个行业都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05 对中国的启示:开拓教育新视野
在中国的一些地区,过度追求学历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才结构的失衡。
我们可以从新加坡的经验中汲取智慧,大力强化职业教育。
一方面,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就业、薪资待遇等方面得到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同等的对待。
另一方面,搭建起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互通的桥梁,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同时,我们还需要转变社会观念,通过宣传引导等方式,营造一种尊重各个行业的良好氛围。
让年轻人看到,无论选择哪条职业道路,都有着广阔的发展潜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合理、多元的人才体系,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