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多地爆发一起大规模金融诈骗案,不法分子冒用新加坡淡马锡控股(Temasek Holdings)旗下投资公司“太白投资”名义,通过虚假App及微信群组诱骗投资者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初步统计涉案金额高达5亿人民币(约9000万新元),波及中国20多个省区市,上千人受害。
目前,中国多地警方已立案侦查,淡马锡控股紧急发声,明确表示与涉事平台无任何关联,并提醒投资者警惕此类骗局。
诈骗手法:
伪造“官方背书”,合成会议照片

据调查,诈骗团伙通过“太白App”及名为“京商会”的微信群组,向投资者推销各类理财产品,并声称与淡马锡旗下“太白投资有限公司”(Taibai Investments Pte. Ltd)有关联。
更令人震惊的是,诈骗分子还伪造了一场所谓的“中新经济合作会议”,合成新加坡贸工部高级政务部长刘燕玲的出席照片,以此增强可信度。然而,经核实,该会议从未举行,相关照片系PS处理。
淡马锡紧急澄清:
系冒名诈骗,未授权任何第三方销售

淡马锡控股在接受询问时证实,尽管“太白投资有限公司”确为其旗下特别目的公司(SPV),但该公司从未在中国直接销售或授权任何第三方销售投资产品。
淡马锡强调:“‘太白App’及‘京商会’微信群组与淡马锡及太白投资有限公司毫无关联,系不法分子冒用名义进行的诈骗行为。”
淡马锡同时提醒投资者,在与声称代表淡马锡的机构或个人交易时,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身份及授权权限。此外,淡马锡官网已设立专栏,定期更新已知的诈骗信息,以帮助公众识别风险。
受害者遍布中国20余省
新加坡暂未接获报案
据了解,此次骗局主要针对中国投资者,湖北、宁夏、广东、山东及上海等地均有大量受害者,涉案资金流向仍在调查中。目前,新加坡警方未接到本地受害者报案。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淡马锡首次被冒用名义行骗。2023年11月,就有诈骗团伙以“淡马锡投资咨询(深圳)有限公司”名义在中国实施类似骗局。淡马锡再次呼吁公众提高警惕,若已受骗,应立即向当地警方报案。
为什么新加坡企业常被冒用?
——国际信誉的双刃剑

1. 淡马锡的"金字招牌"效应
作为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管理着约5000亿新元资产(2025年数据),其投资组合包括星展银行、新加坡航空等知名企业,国际信誉度极高。
诈骗分子利用这种信誉,伪造"新加坡政府背景"噱头,对投资者极具迷惑性。
2. 新加坡金融监管的严格形象

新加坡金管局(MAS)连续多年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排名前三,诈骗团伙常宣称"受MAS监管"增加可信度。
科普小知识:可通过MAS官网的“金融机构目录”查询企业是否持牌。
3. 中新经济合作的"光环效应"
中国是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苏州工业园、重庆互联互通项目等合作深入人心,骗子常虚构"中新合作项目"行骗。
如何识别真假"新加坡公司"?
——实用防骗指南
1. 查证公司资质的3个官方渠道
ACRA企业注册查询(新加坡会计与企业管理局):输入公司名称即可查证注册地址、股东信息(如本案中的"太白投资"真实情况)。
MAS金融牌照验证:所有在新加坡开展金融业务的公司必须持牌。
中国商务部备案:正规跨境投资需在商务部备案,可通过外商投资信息报告系统 查询。
2. 警惕这些"新加坡式话术"
❌ "政府担保项目"(新加坡政府从不为商业项目担保)
❌ "淡马锡战略投资"(淡马锡官网会公示投资组合)
❌ "MAS特批高收益"(新加坡法规要求所有理财产品必须标注风险等级)
新加坡金融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约3-5%,凡是承诺"保本高收益"的必是骗局。真正的淡马锡系投资门槛极高(通常百万新元起),不会通过微信群销售。
3. 为什么骗子爱用PS新加坡官员照片?
新加坡部长出席商业活动有严格规定,所有公开行程都会在总理公署官网 公示,一张截图就能识破骗局。
跨境投资如何避坑?

选择有"物理存在"的机构
真正的新加坡金融机构在中国设有代表处(如星展银行在上海、北京的分行)。
善用两国监管资源
中国投资者可同时向新加坡金管局(MAS)和中国证监会投诉跨境诈骗。
记住这个公式
合规投资=持牌机构+合理收益+官网可查+线下验证
专家提醒:跨境投资需谨慎,核实资质是关键
金融安全专家指出,此类骗局通常利用知名企业的公信力,伪造“高回报、低风险”理财项目诱骗投资者。建议公众在参与跨境投资时:
核实公司注册信息(如通过ACRA查询新加坡企业资质);
警惕非官方渠道销售(如微信群、非备案App);
勿轻信“政府背书”宣传(官方活动可通过政府网站验证)。
目前,中国警方正全力追查资金流向及幕后团伙,案件进展备受关注。淡马锡表示将配合执法机构调查,并继续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声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