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國多地爆發一起大規模金融詐騙案,不法分子冒用新加坡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旗下投資公司「太白投資」名義,通過虛假App及微信群組誘騙投資者購買所謂「高收益理財產品」,初步統計涉案金額高達5億人民幣(約9000萬新元),波及中國20多個省區市,上千人受害。
目前,中國多地警方已立案偵查,淡馬錫控股緊急發聲,明確表示與涉事平台無任何關聯,並提醒投資者警惕此類騙局。
詐騙手法:
偽造「官方背書」,合成會議照片

據調查,詐騙團伙通過「太白App」及名為「京商會」的微信群組,向投資者推銷各類理財產品,並聲稱與淡馬錫旗下「太白投資有限公司」(Taibai Investments Pte. Ltd)有關聯。
更令人震驚的是,詐騙分子還偽造了一場所謂的「中新經濟合作會議」,合成新加坡貿工部高級政務部長劉燕玲的出席照片,以此增強可信度。然而,經核實,該會議從未舉行,相關照片系PS處理。
淡馬錫緊急澄清:
系冒名詐騙,未授權任何第三方銷售

淡馬錫控股在接受詢問時證實,儘管「太白投資有限公司」確為其旗下特別目的公司(SPV),但該公司從未在中國直接銷售或授權任何第三方銷售投資產品。
淡馬錫強調:「『太白App』及『京商會』微信群組與淡馬錫及太白投資有限公司毫無關聯,系不法分子冒用名義進行的詐騙行為。」
淡馬錫同時提醒投資者,在與聲稱代表淡馬錫的機構或個人交易時,務必通過官方渠道核實身份及授權權限。此外,淡馬錫官網已設立專欄,定期更新已知的詐騙信息,以幫助公眾識別風險。
受害者遍布中國20餘省
新加坡暫未接獲報案
據了解,此次騙局主要針對中國投資者,湖北、寧夏、廣東、山東及上海等地均有大量受害者,涉案資金流向仍在調查中。目前,新加坡警方未接到本地受害者報案。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淡馬錫首次被冒用名義行騙。2023年11月,就有詐騙團伙以「淡馬錫投資諮詢(深圳)有限公司」名義在中國實施類似騙局。淡馬錫再次呼籲公眾提高警惕,若已受騙,應立即向當地警方報案。
為什麼新加坡企業常被冒用?
——國際信譽的雙刃劍

1. 淡馬錫的"金字招牌"效應
作為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管理著約5000億新元資產(2025年數據),其投資組合包括星展銀行、新加坡航空等知名企業,國際信譽度極高。
詐騙分子利用這種信譽,偽造"新加坡政府背景"噱頭,對投資者極具迷惑性。
2. 新加坡金融監管的嚴格形象

新加坡金管局(MAS)連續多年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中排名前三,詐騙團伙常宣稱"受MAS監管"增加可信度。
科普小知識:可通過MAS官網的「金融機構目錄」查詢企業是否持牌。
3. 中新經濟合作的"光環效應"
中國是新加坡最大貿易夥伴,蘇州工業園、重慶互聯互通項目等合作深入人心,騙子常虛構"中新合作項目"行騙。
如何識別真假"新加坡公司"?
——實用防騙指南
1. 查證公司資質的3個官方渠道
ACRA企業註冊查詢(新加坡會計與企業管理局):輸入公司名稱即可查證註冊地址、股東信息(如本案中的"太白投資"真實情況)。
MAS金融牌照驗證:所有在新加坡開展金融業務的公司必須持牌。
中國商務部備案:正規跨境投資需在商務部備案,可通過外商投資信息報告系統 查詢。
2. 警惕這些"新加坡式話術"
❌ "政府擔保項目"(新加坡政府從不為商業項目擔保)
❌ "淡馬錫戰略投資"(淡馬錫官網會公示投資組合)
❌ "MAS特批高收益"(新加坡法規要求所有理財產品必須標註風險等級)
新加坡金融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約3-5%,凡是承諾"保本高收益"的必是騙局。真正的淡馬錫系投資門檻極高(通常百萬新元起),不會通過微信群銷售。
3. 為什麼騙子愛用PS新加坡官員照片?
新加坡部長出席商業活動有嚴格規定,所有公開行程都會在總理公署官網 公示,一張截圖就能識破騙局。
跨境投資如何避坑?

選擇有"物理存在"的機構
真正的新加坡金融機構在中國設有代表處(如星展銀行在上海、北京的分行)。
善用兩國監管資源
中國投資者可同時向新加坡金管局(MAS)和中國證監會投訴跨境詐騙。
記住這個公式
合規投資=持牌機構+合理收益+官網可查+線下驗證
專家提醒:跨境投資需謹慎,核實資質是關鍵
金融安全專家指出,此類騙局通常利用知名企業的公信力,偽造「高回報、低風險」理財項目誘騙投資者。建議公眾在參與跨境投資時:
核實公司註冊信息(如通過ACRA查詢新加坡企業資質);
警惕非官方渠道銷售(如微信群、非備案App);
勿輕信「政府背書」宣傳(官方活動可通過政府網站驗證)。
目前,中國警方正全力追查資金流向及幕後團伙,案件進展備受關注。淡馬錫表示將配合執法機構調查,並繼續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聲譽。
